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先后爆出章子怡的诈捐门、骗募门等一连串丑闻,章子怡小姐瞬间从威名赫赫的“国际章”陨落为“急救章”, “十年骗术人生”,章子怡被冠以“骗子章”的头衔,让人难以想象她曾经打造的国际巨星风采。
漂亮的章子怡小姐,具有优秀品牌的潜质,人靓身段好,多才会作秀,但章子怡的品牌之路,不由不让我想起我们的国产牛奶品牌,我们的保健品品牌,和我们众多的善于作秀,不善做事的品牌们,虽然, 章子怡和中国品牌试图走向国际化的策略有所区别,但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却如出一辙,不约而同的表现出了执行力差和危机公关能力弱的特点。
章子怡是一门好生意
探究得失之前,说实话,我对章子怡小姐历来还是感觉不错的,一度时间也是“乙醚”。
1996年子怡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中戏时,她不是班里最漂亮的,也不是专业最突出的学生,但她绝对是班里最狠最拼的女生。所以,我一点都不惊讶今天子怡所取得成就和她同样令人侧目的失误,事实上,章子怡对自己的确太狠了。她不是单对别人厉害,连对她自己,都没放过。
说老实话,章子怡非常好的实现了她的品牌差异化,让自己能从众多影星中区别开来,这是章和其团队着力的焦点。而章子怡的“出口转内销”,加装各种高端“卖点”和“附加值”的国际化品牌策略,则是他们的高明之处,但也正是这样的品牌策略和漏洞百出的执行能力的反差,成为了章子怡噩梦的开始。
明星也是产品,套用一般产品品牌的塑造方法,章子怡一鸣惊人,主要在以下8点:
1 从原材料角度打造差别化;例:《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生就一副瓜子脸,细眉大眼,额头饱满,清清秀秀。这种美,应该是传统中所说的那种小家碧玉。刚出道那时,好多人都觉得,这女孩真美,仿佛天地前未受尘埃沾染的一块美玉,这是她差异化的开始。
2、从生产过程角度打造差别化;例:谋女郎。当初,章子怡只是一个羞涩的小女孩,在人多的时候还手足无措。后来她遇见了张艺谋,从此华丽转身,从一个小女孩,变身为一个世界品牌。
3、从产品功效去打造差别化;例:通过外媒转发国际巨星化的稿件。章子怡抓住国人在经济实力增强后,渴望中国影人走向世界的时机,适时给了影视受众一剂兴奋剂。
4、从感性角度去打造差别化;例:好莱坞大片选定的女主角。章子怡知道实力是理性的基础,但是感性使更容易得到FANS热捧的法宝之一,而好莱坞在国人心目中就是一个造梦的机器,一搭上好莱坞,国人马上晕菜。
5、从身份地位去打造差别化;例:白宫欢迎胡主席,参与奥运会圣火点燃。章子怡和中国某润滑油抓住神舟飞船机遇的策划十分类似,只是,人家是确实产品获得了在其中的使用机会,而子怡则是不请自到。
6、从社会责任去打造差别化;例:募捐戛纳电影节,怒打莎朗斯通。章子怡小姐也知道公益和爱心的力量,尤其在戛纳,可谓是一箭双雕。顺便,把激起众怒的老莎做了垫脚石,只可惜,现在的时代,没有守得住的秘密。
7、从专家角度去打造差别化;例:获邀奥斯卡。奥斯卡,不但是中国人的艳羡之地,也是世界专业的认可,现在新闻都能策划,图片难道就不行,章子怡十分果敢地策划了自己和红地毯嘉宾的图片,可谓艺高人胆大。
8、从故事角度打造差别化;例:高端洋男友。有才有艺,又是国际化巨星,当然,一定要得到国际品味认可的代言物,那位中年洋人,所谓的华纳股东,可谓是道具之一,因为产品的使用者也是品牌识别的角度之一。
从章子怡十年来的演艺营销史来看,章子怡在戏里戏外是个好演员,在媒体面前,她成功的表演出一个热爱慈善的走高端路线的红毯秀星。她的操作团队也不可谓不敬业。
然而,整个中国营销界的浮躁也同样在演艺界重演了。一例例精心的营销策划案背后折射出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中理念的缺失和策略的变形。
章子怡的品牌差在哪口气
2000年那会儿,很多杂志报纸的采访就让那个年轻气盛、初生牛犊的小女生很诚实地说出了如下的‘名言’:“我是个很有目的的人,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但实际上,子怡可能知道,但她的团队并不知道如何执行。
章子怡品牌误区之一:品牌核心价值迷失
一度以来,章子怡的品牌核心价值是”世界,高端,”成了高不可及的奢侈品,她的品牌核心价值被她们的团队放在了一个国际巨星的台阶之上。
其实,章子怡的努力与坚持,她不服输的性格和她国际化的梦想,这些最具这个时代闪光点和认同感的品牌特质却基本没有入她团队的法眼,不能不说是章子怡品牌塑造的最大遗憾。这和很多国产品牌的打造一样,把自己打造成了洋味十足的品牌,忽视了独特的品牌价值的提炼。
章子怡品牌误区之二:只谈品牌,不重产品
先做产品,再谈品牌。但章子怡错误认为了品牌能被广泛接受,做为她这个人,作为产品,肯定也能够被认可。但是她忘记了有知名度的品牌不见的一定是好产品,没有人只要虚拟的品牌利益,而忽略产品利益。
品牌是有根的,产品是基石,行销是途径,品牌是目标。中国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个毛病,产品和品牌不能知行合一,或是品牌核心价值不能够在产品,终端,团队中得到体现,日积月累,品牌塑造也成了一句空话。
章子怡的品牌误区之三: 一厢情愿的“伪定位”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里斯和特劳特提出定位理论,提出“心智”是营销的主战场,为现代营销奠定了基础。今天,章子怡品牌的打造者也谈定位,但这种定位执意去塑造章子怡国际,大气,奢华的品牌气场。
最初的几年,章子怡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巩俐。但章子怡的骨架偏小,在中国人眼里,她应该是那种清清秀秀的模样,而在西方人眼里,她也应该是玉娇龙那种硬朗,简洁,素雅的感觉。后来的几年,章子怡又盲目模仿国际大牌影星,品牌定位飘忽,让人捉摸不定。现在,这种“伪定位”也在中国企业界泛滥,很多品牌是满足老板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消费者的喜好。
章子怡的品牌误区之四:品牌透支,不重维护
章子怡这几年一直在促销自己,新闻不断,这是好事,但事物一旦脱离控制能力,就是一场“杯具”。很多,品牌需要同时考虑品牌责任和销量责任,就像奔驰汽车,在推出一辆30万的家庭型车型之同时,总会也推出一款高价豪华车,来维护品牌形象。反观章子怡,促销行为繁多,但是承担的品牌责任不多,同时,和上下游产业的关系,人脉没有处理好,没有形成品牌联盟。品牌的价值下降很快,就算没有出现当下的一系列负面事件,章子怡的品牌也迟早会出现大患。
章子怡的误区之五:盲目做大求快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能力的逐步释放,中国市场也成为了世界上排名数一数二的庞大消费市场,未来的机遇显而易见。另一方面,知名艺人也倍感压力和困顿,成名之路永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生存下来了才能求得发展。但是中国艺人们依然梦想着跳跃式发展,章子怡这种急功近利差异化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但是她们忽视了品牌经营是持之以恒的事情。
章子怡的十年,是中国艺人品牌试图走向国际的十年,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觉醒的十年,只可惜,子怡并没有把握好品牌的方向,也没有用好消费者对她的信任,所以,她难逃品牌危机的厄运,这些误区,对于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化品牌和中国文化产业走得更远不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