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未来十年,谨慎乐观(序言)


 据传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也是其原首席经济学家的史蒂芬.罗奇是对中国经济最为乐观的华尔街经济学家。而在去年的时候,改变了其观点。在《财经网》的采访中,如是说:“在亚洲,相对中国而言,我更加看好印度。印度不仅仅有比中国更多的知名跨国企业,而且还有这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从而不受外部制约。另一方面,印度在出口和投资领域大有作为。”

  我也是一个对中国经济乐观派,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对中国悲观。这大概是受本人文章中咄咄逼人给政府挑刺的针锋相对。然而就如即使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出口下降20%以上的情况下,我在2008年末依旧预测中国经济在2009年将依旧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对于所有其他经济机构和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和判断,我的臆断似乎要准确的多。并非我聪明,而只是我知道中国经济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我们不要低估政府那只有形的手,因为他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强大的多。在政府引导下的巨量基础工程,然后9.5%万亿的新增贷款,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我个人对于这种力量能否继续维持10年,甚至20年保持怀疑。

  过去的三十年经济之所以保持高增长,其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高投资带动的工业化,城市化(每年1500万人进入城市);一是出口拉动,不仅仅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也成就了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2.5万亿美元)。当然造就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消费比例大幅降低,大概36%左右,比起1978年改革时候50%还要低14个百分点。

  事实上,我个人对高投资和出口导向性经济战略并没有意见。封闭的三十年,使得中国千疮百孔。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工业现代化就更不用提;劳动人口过多,而城市化率太低。较高比例的基础设施和发电站投资,是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骨架和基础,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制造业之所以落后,根本而言大概就是受此拖累。另一方面中国趁着大宗商品价格还未疯狂,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总比与印度一同城市化要好吧!按照当前的价格,城市化成本可要高昂的多。印度,显然要比我们更加明白。

  其二出口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不依赖出口的制造业显然是不可能。难道那些认为我们在牺牲廉价劳动力的学者不认为闲置劳动力也是一种浪费吗?退一步讲,旧体制已经崩溃,这些内乱中而没有接受教育的低端劳动力,如果他们不从事这种出口制造业,如何养家糊口,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所有的人都迫切想改变命运,不管何种方式,接受何种生活状态。显然我们看到了,环境被破坏,劳动权益被践踏。但是我们的劳动者沉默了,我们的政府官员沉默了。因为这在他们的预料之中,无需经历类似磨难的精英们可以任意的批判这种发展经济的模式。他们不在其中,当然无法想象。

but,it is over!!!

下篇待续: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谨慎乐观(出口篇)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谨慎乐观(投资篇)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谨慎乐观(消费篇)

2010.4.1

——成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