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言辣语:山寨版苏宁之风不可长


记得,年前和一位外资连锁巨头的国际业务高级副总裁交流时,这位美国人谈到:“我们欢迎竞争,因为只有充分竞争才更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公平和利益。同时,我们愿意和中国同行进行开放式交流、对话。市场上所出现的模仿现象,我们认为同行的复制行为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推崇。”

  不过,与国内同行对百思买“潜伏式”的模仿相比,我们在某地方性家电连锁官方网站的企业文化介绍及促销活动页面上,所看到的情形,实在没办法用“偷偷摸摸”的模仿加以解释。使人不由得惊呼“山寨版”的苏宁!

  毋庸置疑,苏宁电器理所当然地被我们视为中国家电连锁业的翘楚;也无须掩饰,每一位地方性家电连锁的掌门人心中可能都怀着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苏宁”的梦。但是,对于把“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苏宁精神,增加“务实奉献”四字,改为自己的企业精神;把苏宁基本法通过增加几个字,减少几个字,篡改几个字的方式改头换面为自己企业的基本法则,把“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苏宁人才观)仅易一字(度-当)作为自己公司的人才观,以及利用类似的方式把苏宁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竞争观、价值观、服务观、员工职业道德、营销(管理、服务)人员行为准则等,“克隆”为自己公司企业文化的文本内容。种种,则不由得令人唏嘘,也使人概叹!更使人怀疑,如此“推崇”苏宁的做法,难道真应该是一个有着现代连锁运营理念企业所应有的作为?

  在该家号称“省内超级家电巨头,全力打造全国连锁”的公司网站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字体、背景色以及与版面设计风格,均“相当苏宁”的宣传资料。相关人士透露:“这家公司的DM单页与苏宁电器当地门店所发放的DM单页,如果不仔细分辨,你根本分不出来究竟是那家的。像我这样的家电通都经常混淆,更不要说普通消费者了。”

  不过,该家年销售额仅有4-5个亿左右的地方性家电连锁“巨头”,却自认低价三板斧诚信三砍刀服务三把剑为其“独门秘籍”。并自称目前已在其所在省开设了90多家家电零售卖场和乡镇加盟店,并通过品牌代理批发等业务“打入”南京、杭州等地市场,为发展全国连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相关宣传文章中称:“以低于行业价格10%-40%的优势,牢牢的控制着当地家电市场的强势份额,成为本土家电企业发展稳健、快速的领跑者,所到之处,以排山倒海的力度掀起各地家电市场的一次次抢购狂潮,在所到各地赢得了‘家电低价杀手王’的美誉!”

  此外,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在其所撰写的公关性文稿中,明确表示:“采用加盟或入股的方式将当地各家电龙头企业合并至我公司,从发展的角度战略的高度将二三线城市的主要竞争对手纳入统一战线,使得企业业绩呈几何倍数的方式增长。力争在3-5年成为江西省家电行业首个上市公司!”而其较为官方的发展目标表述则为:“2007年以来,公司加快了市场拓展步伐,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省内市、县级市场的布局,开设市级电器商场9个,县级商场30个,同时,配套开发手机商,预计到2010年底,开发市级手机商场12个,县级手机商场24个,年度销售总量将超过12亿元,本土规模最大的电器连锁企业,力争取在2012年之前成为省内电器销售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其实,该家创业于1996年,成立于19999月的地方性家电连锁,能够从一个不足50平米的小店,发展到今天总经营面积5万多平米,员工2000多人,销售规模由最早的50多万,增长到4个多亿。其“从小到大”的过程说明,该公司应该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特点及独特成长模式所在;但是从其不惜“山寨版”苏宁的表现来看,其“大而不成”的问题显然非常突出。或者准确的说,该家公司应该到了好好总结公司企业文化、自身发展模式、特点,从“杂牌军”到“正规军”的阶段。

  中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CECA)非正式组织学术顾问李德俊教授,表示:“事实上,或多或少存在类似这家公司问题的地方性家电连锁企业为数不少。不过,随着两新(下乡、换新)政策的推进,这一现象已经有所好转。但是,与国美、苏宁以及外资家电连锁巨头相比,地方性家电连锁在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等连锁运营管理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关键是,上述企业的老板们能不能从业务型的‘创业家’成功转型为管理型的‘企业家’,员工的基本素质如何进一步提高,以及我们如何在帮助类似企业成长方面,发挥应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山寨版苏宁之风不可长。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商业道德,经营水平的比较问题,同时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问题。”李德俊教授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