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黄大锤”或许砸伤房地产行业


     

 

 

前瞻我国房地产市场的2010——2011年度发展趋势,我认为最大的风险隐患在于金融政策调控的盲目性。

要谈房地产市场,就没法不谈另一头的政府调控。经济危机以来我国政府通过调控对国内市场施加影响,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这个本来就是政策之剑频频挥动的领域。不过但凡要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效果,在于“悬而未决”,一般称为不确定性的预期效果,正是预期而不是已经落定的现实决定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从2008年至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特点也呈现了典型的追涨杀跌的现象,但我们的金融调控政策不是高悬于自由市场之上的利剑,而更像是暴力装修的黄大锤,砸完东墙砸西墙,砸完西墙再补东墙,货币供给也许没有完美的平衡,但利息的人为调整绝不是像自家院里遛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首先,利息本质上不是人为定夺而是由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虽然可以人为的影响和设定,但它本不是作为政策工具创造出来的,它是产生自市场而且具备自身属性的一个客观存在。就像人可以选择撑阳伞戴墨镜,但不可以给太阳按上开关点亮或熄灭它一样,利息的调整应该顺应客观规律而不是每次变动都来自单一的主观意愿。利息的随意调整将为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埋下伏笔,这个伏笔就是货币供应将越来越难以与经济发展协调,最终还是会导致流动性过剩,不管危机中我们先将后升了多少次利息率。货币政策这一轮调整贯穿了从危机以前的紧缩到危机中扩张,至今堪称此起彼伏,一年多以来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尚未有机会真正缓口气,这不利于我国真正从危机影像中走出来。对于房地产行业也一样。

         经济危机中救市是一码事,为了拉动地产或者平抑房价是另一码事,在此应分清采取一项措施的动机是什么。其实利率与本国货币币值的关系我认为远大于利率对于经济的直接刺激,危机之前人民币已经面临典型的对外升值和对内购买力不足的趋势,CPI不计入房价也没法反映出医疗、教育等大项支出,因此CPI、PPI在危机中双双走低并不能说明购买力的什么变化,而且同其他企业一样,房地产行业一样受材料(钢铁、水泥等)价格上涨而产生成本波动。当人民币国内的购买力疲软的时候,通过连续降息增加货币供给,只能加速人民币的通胀率,使得物价更高,最终形成升息的压力,这样的折腾都是器前有车后有辙的;在通胀预期前提下,不动产价格上涨仅仅是货币过剩的量化体现,短期暴利(还仅仅是数字上的)会带来购买力两极分化,而开发企业也没有获得更好的收益和发展,因为地价随着政府哄抬(瞧瞧国企是怎么抬地价的)和通胀而飙升,正好抵消了房地产开发的新增收入,也就是老路子:转了一圈通胀的好处就是政府有钱,百姓和民企无受益。

目前我国利率水平应有一个慎重的稳定的区间,这才是稳定投资者和企业的做法,将进入措施的隐患从救市的大方向中尽可能剔除,对市场心态的平稳和信心都有好处。而且利率政策稳定,有利于给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汇率更多时间,给经济更多时间。

         房地产开发领域,国企和个别实力强的民企可以获得更宽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国企;而中小开发商的日子难过,这是好事么?就目前我国广大的市场和庞大的需求来讲,还不是垄断性市场产生的时候,以公有制经济的低效率是满足不了好几亿进城的人口住房问题的,不去活跃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而是在提高门槛,这对房地产行业弊大于利,这对房价稳定绝无好处。

         中国房地产市场化还有很大空间,为何初见成效就一定不许其他人玩了了呢,这行毕竟不是SNS网站,国家看行业发展好了出个政策就把原来的创业者灭了自己玩;百姓可以不偷菜,但是不能没房住啊。看看各地政府每年计划的保障性住房开工计划和年底完成量的差异,现在搞死房地产行业的活跃民营力量除了可以满足国家利益最大化之外,只会真的伤害了房地产行业,增加民生的艰难。

         现在需要的是土地政策的改革和税收等其他环节的优惠支持,而不是当下的金融政策,愿有代表在两会为民谋,为民生谋,亦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谋,使国家的调控政策能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