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别人在做某件事上比你更成功,那么看看人家怎么做,学习人家的东西就很有意义了。美国的制造业公司意识到日本的竞争者在瓜分他们的市场时,就开始学习(日本的)经验。这称之为标杆分析,这在大公司中广为流行,以至于一些商业思考者现在开始抵制这种方法。
据载,施乐公司(Xerox)是第一家使用标杆管理的美国大公司。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跟很多美国公司一样,感觉到了竞争的热浪。(施乐的)标杆管理涉及其业务的各个关键部分,从产品到销售再到售后,测量这些(关键部分)以抵御来自国内国外同类公司的竞争。如果其他公司流程的效率更好,比如更快,更便宜,效率更高,那么施乐公司就尽量跟上这种流程。通过这种做法,施乐改革了自己的绩效并且声名远扬。这就是标杆分析法的实践。
另一个著名的标杆分析实践是1985至1990的国际机动车项目(the International Motor Vehicle Programme)。这个项目由麻省理工学院组织,涉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制造商,旨在揭示为什么日本在这方面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做得好。得出的结论在西方现在被称之为“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参见原书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