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人”的心态做好自己的职业


 
                  
给“职业”下一个定义?
作为职场前辈,在IT界能够以人力资源总裁的身份出现的人物中,李建波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目前他华丽转身,在新的行业寻求更加丰富的职业经历。谈起如何做的很成功,他和我们分享早期职业经历中对他职业生涯影响很大的一个例子。
早期做销售时,当年从美国来的一位资深销售代表,相当于是他的师傅带着他一起工作。有一次他给客户做销售计划书,第二天早晨这份计划书他们要拿给客户。当年用的还是针式打印机,打印机打印完后会有一个纸边,要撕掉后装订才能形成一份文件。第二天从客户那里回来后,师傅对他发了非常大的脾气,因为在装订的时候计划书有两页纸被撕掉了角,当时做到很晚所以撕折线纸的时候拽的太快了,所以把角带了下来。这个师傅是个美国人,他告诉我一个单词,他说你这件事情做得不够“professional”。
这个事情到现在给他的印象还非常深刻,以至于这个词成为他用的最多的词。他说,这件事到底是不是“职业”,取决于你对文档本身质量的要求,如果这个文档对于一般人而言,有两页纸撕掉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你已经合格了。但是对于他来说,这不应该是这家公司拿给客户的一份正式报告书所应该具有的水平。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越来越认识到什么叫“professional”,给“职业”下一个定义,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穿着、会议的安排、会议的时间,都有所谓职业人的特点,比如他职业生涯早期,在培训的时候会培训怎么和人握手,和一个男士握手和一个女士握手应该是怎样一种方式,甚至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袜子。在早期职业生涯中,李建波最大的受益就是认识到:你做一件事情你的职业标准是什么,每一件事情都要追求精益求精、完美无缺。
 
“职业人”的发展路径
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去发展?也是HR所关注的问题。李建波将他对职业生涯的一些总结和思考分享给我们的读者。他说,在成长的过程中能逐渐的认知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和具有哪些特点非常重要。参加一份新工作或者说你初步走上职场,作为一个“职业人”发展的典型过程来说会有这样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未必一定是线性的,会根据你的不同的角色有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很基础的阶段,就是别人教给你的事你能把它做好。这个时候要掌握的技能是:第一要很清晰的知道别人教给你的事情是什么,领导要呈现的结果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呈现这个结果,而且质量和要求是什么。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打定职业基础的早期最重要的,在职业生涯早期能够有这样一个环境或者有这样一些同事、经理来要求你,受益是非常大的。比如给客户做一个产品计划规划书,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接受这样一个工作,还应该问很多问题,比如涵盖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准备?除了准备打印的文本,要不要准备去演讲时候用的文本?这些都是应该问的问题只有很清楚的知道别人教给你一件事情他的期望值是什么,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在职业生涯早期历练这样的基本功,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永远总停留在这个阶段,要逐渐做到下一个阶段,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怎么做。初期的时候之所以会有那么多问题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事怎么做,需要问到很多的细节,甚至于别人还要教给你到哪里去找资源等。
第二个阶段:是你自己知道你该做什么事了。就是只要别人交给你一个任务,你知道怎样把这个任务去完成,这个时候个人的价值就比第一阶段要大。这个阶段要求可以根据了解的项目情况和自己岗位的定义知道应该完成什么事情,能够在这个事情应该发生的时候让它发生。
第三阶段:是你应该教给别人去做什么事。这个时候个人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计划和规划的角色,要知道这件事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去迅速的把他拆分成各项子任务,调动不同的人去完成。
第四阶段:是更高一个层面,就是可以为组织去定义在未来的时间段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完成什么事,然后影响这个组织相关人员,让大家同意这个方向,带领大家一起往前走。
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角色会逐渐的在这几个角色之间演变,会在同一个特定的时间可能会做着不同几个角色的事。他坦言,尽管今天他是公司里一个组织里的高官,但还是免不了要做第一类的事。当老板让你做的事情真不知道怎么做时,就要想办法去学习,去了解,去把这件事情做好。但随着每个人在组织里的岗位职责越来越重要,需要更多地想组织应该做什么事,然后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去做。这个过程是大家职业生涯发展中慢慢去逐渐体会到的一个过程。
 
 “职业人”的心态
 
初进入职场总要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有的职场人会抱怨自己只是个“打杂的”,从职业人延伸开来,李建波告诫职场中的人,在前期建立好“职业人”的心态很重要。初入职场要掌握基础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历练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虽然不同的组织给不同人提供的工作起点和工作环境不太一样,但很少有人可以跨越这样一个阶段。反过来,在职场中跑的快不快取决于你能不能在早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建立好“职业人”的心态,就不会更多的关注活干多干少,这个活有意义没,这个活是简单的体力的打杂的。每个活有很深刻的内涵去挖掘,所以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很重要。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永远都要先把别人给你的活先干好。如果连别人给你的活都干不好的人,有什么道理能够证明能够把你自己做的活干好。所以说,建立一个团队当中的可信度永远要把自己的事情先干好。不管你做多高的职位,永远都是一样的,切忌不要抱怨给你做的第一件事太小,太烦,而应该先把第一件事情做好,做好的同时,如果有比我告诉你的方法更好的,你再提出来。他说,“作为上级领导,我希望部门的年轻人能提出更好的方式去做事,能告诉我除了你告诉我的这个事,我还有其他的事比这个更重要。这两个对职业生涯发展很重要,但是你要记住第一步是不能跳过去的。”
 
发展的动力——自我“发动机”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捷径可走吗?您现在的年龄已经做的很优秀,您有什么经验和我们分享?”李建波认为,动力和努力都必不可少。第一,所有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于每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有多高,在很大的意义上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对职业生涯的抱负和追求是最重要的。如果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不高,那么肯定不会比其他人跑得快。第二,是要付出努力,你得比别人付出额外的努力,这个付出不仅表现在工作上,也表现在学习上,也反映到对外在机会的观察捕捉上,反映到要在某种程度承担风险,甚至于要去找寻这些机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每个人发展和前进的速度快慢。这里面没有捷径,更多的是这几个因素的总和,可能还会有运气,经过一段时间会反映在职业生涯工作成就的大小上。
职业发展中遇到好的上级会帮助你建立好的职业心态,并创造更多的机遇去培养下属。但前提条件是首先你自己得想“被”发展。自己都不想被发展就会有更多抱怨:没给我涨工资又给我派活;我刚刚把一个活干的顺手你又交给别人;把我派到别的地方,所有的变化你都都认为是很消极的东西是不对的。每个职场人士应该从理念上就认识到,这个是我想做的东西,是成长路上所必须经历的,那么就会有计划地去想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去和老板沟通自己应该在工作职责上有什么样的调整和变化。人只有进入到这个工作状态的时候,你就像汽车开上了高速公路,只要你方向是对的,往前跑就是了,不要自己的“发动机”还没开动起来,就抱怨别人比自己跑得快。
 
编后:采访时,我开始的初衷是想要更多以李建波自身经历来展示,如何在职场中发展,怎样面对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给更多的职场人士一个借鉴。但是在采访中,李建波总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多的是伴随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在职场十多年摸爬滚打中总结和经验的分享。“我觉的你们作为杂志肯定会希望有一些新的观点,这些是我的总结和思考,希望对咱们杂志的读者有帮助吧。”总结和思考不仅是对个人自身的提升,当这些理念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他身边的每个人甚至我们的读者时,这位职场前辈更以一种低的姿态却闪耀着高尚的光辉,以“职业人”的心态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工作做得很“职业”,值得我们每个职场人思考和借鉴。

更多文章请关注2010-04期《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