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人的“子女观”看社会


纵观整个的中国历史,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基本上都没有一个感觉到幸福的家庭!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句所为的至理名言,“清官难断家务事”,从此即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人性中极为自私的的一面,这一句话至少说明了一个心态,就是我们家里的事务,不需要外人来插手调理,我做主我说了算的心态。请注意,中国的社会一直是“家天下”式样的统治,所以现在能看出端倪来,中国人所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实际核心观点就是 ,既是家务事,那么诸君就请自便,所以不难理解中国的政治发生形式为什么都是在一种内幕的操作之下了。我也不干扰你,你也无须干扰我,几千年来的中国为什么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说,是因为大家都在这种社会习俗的力量下,互相各自为政,各自管各自的一摊说了算,所以看似我们的国家是简单形势下的统一,但是在同一片天空下,拨着自己的算盘珠子,捞着自己的小九九,正是这种对社会丝毫没有责任感的家天下思想蔓延散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对抗着外界的律法和社会公共道德而丝毫没有一丝怯弱的心理。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个说法,实际上另一方面也是闭门谢绝其他任何力量人员,乃至社会法律及外界因素来登门拜访之意,我在我家里,打孩子,收拾老婆,或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超越家门之外的力量,你们是不可以,不合适来干预我的,这里当然又分男人强势和女人强势或者双方都强的状况,一般的中国家庭,夫妻双方类似执政和参政党的意思,根据实地数据反映,基本没有夫妻双方都相比对方而言更为弱势的一说,总之不是你在家里统治我,就是我在家里统治你。
既然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街上总是会很容易的听到孩子的哭声,总有这样那样的斥责和训斥声,相信大家小时候的街坊邻里之间这个是家常便饭,当然除了孩子自己磕磕碰碰紫外,偶然发出的一两声哭叫之外,其他莫不是家长的因素导致,在中国人的眼里,孩子是作为家长的私产,随时可以任意处置而不容置疑的,国人也习以为常,实际上自己也有自己的需要,那是人家家里的事情,虽然看似邻里和睦,实际上却壁垒森严,家长从一开始灌输给子女的必然是长大,以后要如何如何,如此这般,孩子则从小毫无反抗之力,无论是肉体力量,精神,想法切切不可同已是成年人的父母斗智斗勇,自然一不小心做出什么不符合大体的事情,很容易成为父母撒气的工具,中国人的子女有很多方面是不幸的,无论是过去和现在,这一“家天下”家即天下的无所不适用的恶劣标准一直在影响着耋耄老年和黄发垂髫,究其原因和根本就是他们心理上不快乐!
无论今天之物质丰富还是过去的动荡,那怕上溯至有王朝开始,中国人就承受这种父子承袭的苦恼,中国人的性格之中为什么会经常是焦虑不安,容易激动没有气量源自于小时候他们从家庭环境里沿袭过来的感觉和习惯。从来中国的父母们在子女的身上寄托了很多的期望承载了更多的是名利和功利性思想,除了循循善诱孩子达到什么目的,当官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或者是大富大贵,恐怕这些小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基本上很少有真正去教会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去做人做事的本领。因为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都是如此过的,所以感觉不出什么毛病来,把一种病态当正常。
中国的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要么是威逼利诱,要么是过于宠爱,多见于现在社会,过去的没有实地接触,不变妄加评说。中国人对子女的控制和反控制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普遍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简直等同于一种私产,自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用不着顾虑别人的感受,常见的对子女稍有反抗的训斥如出一辙,你们吃我的,和我的,供你们上学,供你们穿衣诸如此类的意思,岂不知繁衍和抚育后代不光是传宗接代的意思,还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人对子女的控制欲望是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与生俱来的,很多的人现在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始终被这种隐约的力量在控制。例如现在的80后,最终还是会被这种万世一系的力量拖回自己并不像回去的家。现在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总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思想,实际上是因为幼年的一种心态缺失,中国的孩子们很可怜,从来未被可以称作是大人的父母们理解过。所以他们愿意有一种被亲戚,被邻里,父母夸耀的欲望,实际上也是和父母的一种对抗,别人都在称赞我,你们不要随便打我,骂我,逼我!中国的孩子们从来未被当做是一个平等的生命个体去平视去交流,去理解和并非过分的溺爱,父母们也惯用这样的办法,我们活在世上是为你们而活,你们怎么能这样,怎么能那样?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的孩子们就有抑郁症,老天啊,一出生就被寄托了众多的光宗耀祖,发扬门楣的的重任,父母总是别人虚荣的夸耀自己的子女,很聪明,很可爱的诸如此类的话,聪明不聪明,可爱不可爱,对孩子,对子女的平视,尊重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日后是个什么样子,只有教会一定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好了,本人基本没有类似的夸过孩子,一旦听说那谁谁又犯什么事了,被劳教,被抓,那个街坊邻里啊,那孩子,多可惜啊,小时候挺聪明伶俐的,多好的孩子,这个也就是用现在的流行话来说,被可爱!
综上论述,记得以前中学的课文里面伤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父母岂不知繁衍后代和子女教育乃是一个社会的责任,总是以为我供你吃喝,供你物质需求你就必须听我的,你以后的成就及荣耀事体重大和我息息相关,孩子成为了成人在某些方面取得所为面子和荣耀的活体工具。
现在话题转换到政治风气上来,从自古以来,无论是圣人,还是历代的君主,皇帝同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也并非他们的物质贫乏,环境不好,一旦这种潜在的反抗意识等到子女基本具备了力量可以主导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想中国人其实内心是真的愿意回到父母身边去吗?幼年时代的噩梦一般的环境经常使得他们幡然惊醒,无论是男子还是女人我想成人以后记忆最深的可能是父亲的肉烧饼或者是母亲的棍棒下出孝子的斥责,我想这个也是现在改革开放后的80后们现在不敢回乡,害怕回乡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经历了相对较高的教育,即使见识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同样横亘在亲情面前的是那一堵冰冷的心墙,和期盼功成名就的双眼,那种维系很明确。中国人的所谓忠孝难两全。我想在外面所谓干事的人更多的选择了忠。孝道是作为一个社会责任人必须承担的一个表现形式,过去在未实行计划生意之前,中国人的兄弟姐妹是相对比较多的,父母在同样的成长环境下,可能根据孩子们不同的乖巧程度讨人欢心的情况下,对一些子女总是有意无意的偏袒,以至于长大以后无论富有,贫穷形成了子女们之间的一种恶性的竞争,大唐王朝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典型的案例,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以至于今天的很多案例,子女众多却无人奉养老人,不能不说根源是在于父母教育子女和心态和习惯上的一种失败,在任何一个家庭无论你是高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常见的家庭矛盾无论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其他的因素,我想中国的子女们很少能见到和颜悦色的互相商讨的,尊重平等的氛围,大抵都是恶言相向,拟或此时,无论是工作的不顺心还是事业的不顺利,中国的孩子必先是父母的第一个发泄对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覆巢之下无完卵,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对于国人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作为年幼的家庭成员,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年长的家庭成员的威胁,试问有几个人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中国?
所以这种深刻的家庭成长印记必然深深的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之中,随之而来的是在我们今后的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无时不刻的存在着这种影响,也是我们倡导了由来已久的法治社会未能明显奏效的根本原因,人们还是由于家庭的习惯,因此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自然而然的仿照家庭的模式来建设,无论是领导同志还是一般职员都是有着很强烈的家天下,家政府,家单位的意识,所以对外界来说,产生的一些惰性,可以体现出来以家庭为个体,为社会单位的排他性和蜂巢性状,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法治,乃至于民生问题是他人的事情,和我自己没有多大关系,领导同志对于单位的意识也以单位为家,以家为单位,不知道单位是行使公权力的机构,所以自然的天性沿袭造成了对法治理念的阻碍执行,往往有些情况,是可以对别人实行法治,对我们自己就另当别论,这在当今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存在,所以我以为正是这种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渗透了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角落,使得我们无法相信,公正,公平,正义是可以良好执行的,是可以操之他人之手的,在我们的观念深处就认为人人都生来必是私心,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工作中,这个恐怕是我们最难突破的东西!我们始终强调的孝,也是历来文人大力宣扬的东西,过多的宣扬忠孝,各自为体系,成为了社会人整天前进的阻力,使人们对于公私分明的概念理解的很模糊,从我个人的观察和分析中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的:“子女观”从根本上制约了法制社会的进展,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思维习惯一贯的以家庭中的自我为核心,所以在社会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社会体系对未成年人以及刚刚成年还未能很好掌握自己行为的年轻人所作出的教育约束还很不健全,因此我们中国的父母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乃至毕生的精力去培养子女,从而长期的形成的子女独立意识薄弱,明显的影响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害怕结婚,害怕生孩子,尤其是现在尚不稳定的社会群体,一旦子女出生,必然使得多数人的生活,事业遭受严重影响,甚至停滞,作为三,四十岁的正是年轻干事业的社会中坚力量,不得不投入子女的教育乃至后面二十年,所以就会出现父母把“宝”押在下一代身上的通病,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历来不敢有自己的梦想,即使有也不敢去实践梦想,我们就因为一个社会教育的问题,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庸庸碌碌的活了一辈子,使得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循环的重蹈父辈的覆辙,走着父辈同样的路,严重的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生产力,此问题值得深思!尤其是这个世纪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