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社会发展
作者:郭顺红 原文作于2007年1月10日
历代以来《易》是中华民族天人信仰体系与思想观念的集合,承载着中国文化的道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核心,而易经中的卦序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社会关系的根本定位。故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正所谓“夏道连连,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连山》首艮,象征山山相连,是华夏先民依山而居,靠围堵捕猎为生的真实写照;《归藏》首坤,象征重阴亲柔,坤为大地,万物无不归藏于大地之母,《归藏》的流行代表了华夏族开启母系农耕文化时期;《周易》首乾,象征重刚崇健,乾者,天尊之象,万物无不由天地而生,天尊地卑,贵贱定位,《周易》的流行代表了作为皇权统治的农业社会发展时期。
斗转星移,社会变迁,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中国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的碰撞,历经洗礼与融合,今天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崇尚平等,呼唤和谐,强调均衡发展,这一切预示着正在改变的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未来的中国将朝着工商城市化道路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融合与统一,整体更加注重平衡与协调、互动与制约。
在《易经》中,阴阳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过去《周易》强调的是扶阳抑阴,所以以往的社会是重君而贱民(臣),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政治体制实行家天下(家族世袭制)......当今社会潮流提倡的是男女平等,机会均等,政治体制推进公平竞争,强调阴阳制衡,等等等等。这一切说明现代社会强调的不是扶阳抑阴,也不是扶阴抑阳,而是阴阳双重,在互动中和谐发展。
通行本《周易》卦序乾卦为先,坤卦为后,而且没有表现出阴阳平衡、和谐的特点,已不代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笔者修订后的塔排卦序(参见http://www.chinavalue.net/Blog/298046.aspx)虽然依然是乾卦为先,坤卦为后,但是由于有了塔排结构卦序,已经明确表明了阴阳之间的互动性与致中和谐的发展趋势,整个卦序是相对均等的、动态平衡的,这代表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总要求。”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推翻了延续了几千年“家天下”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然而严格来讲中国真正取消终身世袭统治应该始于上世纪末(邓小平年代,台湾也大致如此)。
世界的发展趋势正在步入阴阳双重、互动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有别于过去的一阳独尊、崇阳抑阴),阴阳在相互作用中消长协调发展。
在这个趋势下,我们注意到:社会更加多元化,男女更加相对平等,女人一样参加重要的工作(女强人一样很多),世界政坛上的女精英也很普遍;人们更加崇尚公平,呼唤和谐,逐步取缔特权阶层,强调多元发展,相互尊重,相互约束;家庭成员关系相对以前更加平等,取消了森严的等级制;..........一切还在发展,有别于前此以往的社会结构。
社会有变也有不变,不论社会表现形式如何发展变化,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不应该变(如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久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