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干保安,正常不正常?
文/赵化鲁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公布,将招收3名硕士生作“保安部门管理人员”。有评论指出,应聘的大学生看重的并非职业本身,而是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有编制”的择业虚荣。如此就业现状,怪也不怪?
前些日子,关于大学生应聘“淘粪工”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不论“淘粪工”还是“殡仪馆职员”,大学生们对这样的岗位趋之若鹜,心中自有难言的苦衷。我们整日价宣传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天之骄子”降尊纡贵,从事“淘粪工”原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这样算是做到“人尽其才”了吗?名人朱军一通大学生淘粪工“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淘粪现状”的言辞,明显地不合时宜。
浙江高校招保安要求硕士学历,的确算个新闻。不管高校如何辩称所招人员非基层保安人员,但硕士生干保安工作,依然备受争议。一般意义理解的保安人员,文化层次要求不必太高,身体素质好,能恪尽职守即可。硕士生充实到保安队伍,难道说,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果真高到如此地步?
事实上,许多地方、许多部门,并没有很好地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以教育部门为例,几年前,某小学学历的后勤人员,因特殊原因走上了中学校长岗位。他安排教学管理专业毕业的新教师,一会代英语,一会代数学,理由是:教管专业什么课代不了?与此同时,中文专业毕业、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被安排去代历史地理,其理由是:语文教得那么好,历史地理还不小菜一碟?面对校长大人的安排,当事人只能苦笑。搁到现在,该校长颇具“创新意识”的举措,说不定还契合了新课改的理念呢!
硕士生干保安,让我想起了季羡林先生的一件旧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著名学者季羡林被勒令干起了门卫收发的行当。这位研究东方文化的大学者,屈尊于门房,查点来客、传呼电话、收发信件,忙得不亦乐乎。老先生在工作间隙,脑子里盘桓的还是他的那些研究。他用小纸片记下片言只语,自得其乐地翻译着厚重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既然季羡林可以当门卫,大学生、硕士生淘粪干保安有何不可呢?然而,稀世大学者沦落 “门房”,是特殊年代的一幕荒诞剧,时过境迁,如今毕竟不是季羡林所处的那个年代了。
在当前,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形并未杜绝,用人制度上的“乱点鸳鸯谱”现象时有发生。“说你行你就行”的那副对联,还很有市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用人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大学生淘粪工、硕士生保安,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的突出,同时也告诫我们,人才的浪费现象必须得到遏制。
2010-3-20午后,豆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