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重新检讨土地拍卖制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两会上说了两句很有分量的话,一是“稳定房价不行也得行”,二是“中国未来20年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现在看来,他真正想表达的是第二句话。事实上,北京一天内出现三块“地王”已经把前一句话击的粉碎:从市场角度看,房价稳定,不行就是不行。要不,我们就无法理解房地产商对土地嗜血般追求的胆量了。
    回头看,去年有两个伪命题已经不攻自破。一是政府辩解说地价没有推高房价,二是开发商说自己利润率很低,低到几乎为城市白做贡献的地步。大望京的二手房市场一天之内涨价过万,谁还敢说地价推不动房价;寻求拿地的项目公司大到国企巨无霸,小到一些广告公司、抵押担保公司,房地产真不赚钱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傻瓜?
    市场化下没有傻瓜。黄文仔说,地价这样高,周边房价不涨那还叫企业吗?从他商人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企业家多赚钱多后捐钱搞慈善,那叫人格伟大;明摆着的赚钱机会不赚,让老百姓去得实惠,那真叫傻瓜了。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在政府和央企那里说的通。既然房子那么赚钱,凭什么地价那么便宜?既然民企从这个市场赚的盘满钵满,既然市场化体制下,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那么央企为什么不能参与这个市场?在这样的逻辑下,土地和房子的供应方都是无辜的,市场化嘛,本该如此。于是,最终的结论也就变成房价上涨是中国城市化背景下需求过旺导致的必然趋势。在这里,房价事实上被操控着上涨,房子正日益变成富裕阶层的专属投资品都被一句刚性需求掩盖了。市场的供应方都不傻,那谁是真正的傻瓜?至少从目前这样似乎不可扭转的上涨浪潮来看,很悲哀的说,买房的固然很傻,但不买房,显然更傻。这种游戏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或者泡沫什么时候破灭呢?答案就是姜部长说的,未来20年上涨压力仍然很大。可谁会去担心20年后的事情呢,于是涨声依旧。
    3月15日北京的三块地王出的真不是时候。一是两会刚刚结束,二是齐刷刷都是央企拿地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虽然我始终认为,央企地王的增多不是因为民企比央企更理智,而是央企比民企更有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不能祝贺北京市今年一季度的土地出让金已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也不能祝贺中国兵器、中国烟草等大的国企在多元化道路上走出可喜的一步。但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新检讨一下房屋预售、住房按揭、土地拍卖这三个促成房地产繁荣的基本制度。尤其是土地拍卖制度。全民的土地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一种市场资源最终让公民重新去购买一遍?政府怎么就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方变成一个市场游戏的强力参与方?既然土地是稀缺的,并且承载者全民的住宅需求,那为什么要用拍卖这种纯粹价高者得的游戏让它变得更稀缺?既然一年政府获得这样多的土地出让金,为什么保障房廉租房建设仍然如此滞后,如此缺乏资金?  从这些角度考虑,土地出让方式很有必要实现多元化。
    最后,像当下这样不考虑成本的拿地是不是就一定能收获20年的繁荣还是个未知数,虽然市场化下没有傻瓜,但微观企业的很多做法并非是拿准了未来的脉搏,反倒像是倒逼政府,以整体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为威胁,豪赌政府不敢下重拳出击。我总觉得是有些盲目乐观。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