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主席海外并购三问与并购人才培训


3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就海外并购提出“三问”:“是全额收购还是部分股权?”“我们的投资公司还是对方的投资公司?”“你们主要看上它们的核心技术是什么?”胡主席的“三问”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充满了期待,不仅切中了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并购人才奇缺的要害,而且也为中国企业的并购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胡主席的并购三问与并购人才的关系

从发达市场走过的道路看,无论在迈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还是从工业化向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看,并购重组都在这种发展和转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购重组手段运用得好,不仅有助于促进产业集中,提高集约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促进节约资源和能源,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更能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创新、稳定就业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上世纪以来,企业并购在跨国投资中所占比重达到75%,本世纪发展最高潮时甚至占据90%以上的比重。

并购是所有交易中最复杂的交易,也自然是风险最大的交易。在失败的并购交易中,超过70%以上是在并购前、中、后三个环节中,操作不当导致的失败。而操作的“当”与“不当”,都是由操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决定的。每一起并购案件,是否能经得起胡主席的并购三问,依赖于是否有一支专业的并购团队作为支撑。

“是全额收购还是部分股权?”

在每一起并购交易中都会遇到,是全额还是部分收购的问题,但是要正确做出全额还是部分收购,是一步全额还是逐步全额,是非常艰难而又专业的判断,需要做大量的专业调研和分析,需要从风险和产业、价值链和资源整合等多方位,进行立体的量力而行的抉择。

“我们的投资公司还是对方的投资公司?”

这意味着在并购中如何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问题,还包括了并购的控制权问题,是为谁“娶媳妇”的问题,近年在市场上看到的部分案例,就遇到了由于选错筹资或筹资条件不“当”,企业家最后空欢喜的问题。

“你们主要看上它们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这是最为核心的一问。虽然这是胡主席针对个案提出的问题,但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所有并购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并购价值大小、值不值得并购的问题,是简单的产能并购还是有助于提升竞争力的并购的问题,是海外并购到底应当选择什么方向的问题。

在以金融等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竞争力时代,于企业而言其技术既包括了科学技术,也包括了在全球范围内驾驭全球企业的技术,更包括了每个企业独有的竞争能力。每一个企业能够独立在市场化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技术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否具有并购的价值,要用有什么“核心技术”这个标准进行检验。

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类型的并购需要,但无论是合并同类项,还是进行上下游整合,都需要先回答,“核心技术”是什么的问题。特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并购中,要围绕调整结构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少什么,对方有没有我们需要的核心技术检验每一起并购;检验我们的监管、金融、税收、外汇制度,是否支持本土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有足够的资源并购具有核心能力的目标。

怎么买、怎么融资、买什么,这就是胡主席并购三问的内涵,如果能在实践中做好这三道题,就能做好并购交易。而要做好这三道题,离不开管理层和操作团队,以及专业机构团队的专业能力支撑。换而言之,只有市场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高端并购专才,才能使每一起并购交易,对胡主席这三个问题给出满意的答案,并购重组才能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培养充足的并购人才,才能又好又快地“走出去”与“引进来”

庞大的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平稳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持续发挥并购重组的作用,是否拥有一支能够成功驾驭并购的优秀队伍。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的、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并购人才,才能实践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的,在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的同时,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才能在“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的同时,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才能推动“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而非在恶性竞争或盲目中“向境外转移产能”。优秀的并购专才,应当是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操作和建议的专家,更是能兼顾“引资”和“引智”相结合的伯乐,还是参与、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一支能够胜任境内外并购需求的人才储备队伍,是无法达到温总理所说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中的“条件”的。总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规律不难发现,这些失败的案例,无一不是“遇人不淑”、“用人不当”、“伐善可用”导致的。回顾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近十年历史我们发现,至今令很多中国企业、专家,谈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噤若寒蝉”的原因,乃至中国企业未来有无能力或成功参与全球并购的核心,是能否快速培养和储备一批拥有参与全球并购的人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支能够胜任境内外并购需求的人才储备队伍,是无法达到温总理所说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中的“条件”的,企业也是不敢“走出去”的。

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本土与全球产业唇齿相依,本土并购也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也会影响本土产业的兴亡衰败。中国企业未来有无能力或成功通过并购方式,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取决于能否快速培养和储备一批具备参与全球并购能力的人才。

 

三、成立培训并购专才的职业学校重要而紧迫

并购在发达市场100年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革命,推动了全球产业布局的重构和资源配置,发达市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竞争能力长久不衰。

当前,正值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这是任重道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业。特别是中国经济正与全球一起,面对史无前例的产能过剩、保持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挑战。这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断促进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

并购能否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种优势要素合理、公平配置的工具,不仅取决于金融等配套政策的支持,还取决于并购人才的培养力度和速度;取决于是否能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参与全球实战能力的并购队伍,取决于是否有培养和发现并购人才的专业培训机构,取决于是否有孕育和储备并购专才的孵化平台。据我们初步测算,目前全国从事与并购有关工作的人员不少于85万人,而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士不足4%,相对于中国经济、中国并购市场发展以及企业并购需求而言,中国并购人才尤其是高端专业并购人才严重奇缺。

 

四、上海的并购人才培训战略

培养能满足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实用型并购人才队伍,需要各级政府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与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并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高度,将并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序列。

近两年来,上海为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非常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上海市和黄浦区政府,正在支持并购公会筹办黄埔并购讲习所,讲习所将专门为市场培养实用型并购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乃至全国培养、储备、孵化并购专业人才。

相信在上海市金融办、央行上海总部、银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的继续指导和参与下,该讲习所有望与以培养并购EMBA学位教育的亚洲商学院,形成南北、学历与职业培训的互补,为中国并购人才职业培训,推动行业人才认证,为并购人才流动填补空白。

落地于黄浦区的黄埔并购讲习所,将与建设中的黄浦区“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形成特定领域完整的市场体系,将方便为从事并购和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的机构培训、输送和定制所需的并购人才。

 

本文刊载于《资本交易》杂志封面故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