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 教育改革,不能只以眼前的弊端和需要而改革,必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总结人类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征,找到民族进步、国家强大的真谛所在。本文从英、美、日三个大国强大过程呈现出来的“创造力”特征,提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而且,社会要有较强的容忍度,提高自由度、投入力与教育力。
[关键词]创造力 容忍力 教育力
人类社会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三个大国,都是“创造力”强的国家,国力强大,是创造出来的。他们是英国、美国和日本。
英国,创造了“蒸汽机”,并把它用于工业生产和航海与陆运,奠定了英国在工业机器大生产时代的主导地位。
美国,创造了“发电机”,引领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技术的应用,极大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使美国率先进入电气时代。接着,又创造了“核能利用”技术,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洁而稳定的电源;再接着,又创造了航天和空间技术,为气象、通讯、导航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后来,又创造了机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等数字科学与技术,使互联网迅速得到普及,使人类社会步入文化传播新的历史阶段。
日本,虽然没有标志性的创造科学与技术,但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1947年,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75年,日本颁布《私立学校法》,如今私立学校在日本已占据半壁江山。2006年,日本已经进入大学“普及”时代,只要有上大学的愿望并缴纳费用,高中毕业生都可以上大学。它的科学技术创造采用“创造性模仿,超越性改进”的路线,实现了“加工贸易立国”的战略。从1996年至2006年,政府共投入科研经费41万亿日元,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仅次于美国。在机器人技术、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产业技术等领域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明朝初,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装备还优于西方,但到1492年,即明弘治年间,哥伦布的船队已经到了美洲,我们却放弃了海外探索。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的时候,西方在天文、历算和火器方面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了,以至于徐光启等官员要虚心地向他学习。这一学就是400年,到21世纪初,中国在高速铁路技术上,走的是日本一样的路线,也是采用“创造性学习,超越性改进”的方法,实现了首个世界第一。目前,中国要在科学技术上整体超越美、欧、日,基本上不可能,但我们不能没有这样雄心壮志,逐步提高我国的创造力,不是没有可能的。
经济大国,是靠国民的创造力“创造”出来的,是先有“创造”后有“实干”,没有“创造”的硬干是“蛮干”。
一、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有人认为,根据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一)创造力构成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优良的个性品质如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总之,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
(二)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三大特征:
1、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2、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3、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
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也有专家认为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几种基本能力,如:
(1)敏锐力。觉察事物,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
(2)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形容一个人“下笔如行云流水”、“意念泉涌”、“思路流畅”、“行动敏捷”等都是流畅力高的表现。
(3)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
(4)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
(5)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提高“创造力”先要提高容忍力
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人的智能多样性决定人才多样性,社会人才需求多样性决定教育的多样性。
多元智能理论说明,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大学需要研究和实施的是,如何尽可能发掘学生故有的智力潜能。
关于人的智能,中国人只重视综合智能,而且只重视人的智商一个方面,其实,人的综合智能也有三种类型。即通常所说的智商、情商和还没有正式命名创新智能。生活中有谁的智商高、谁的情商高等评语,但中文里没有关于创新智能的称谓。但关于商业创新有一描述概念为“胆商”。但“胆商”的称谓只适用于商业行为,没有普遍意义,建议将创新智能素质特征称为“变商”更为合适。
智商是人的智能基础,一个智商高的人,其他智能极低,最多只可能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一个情商高的人,其他智能极低,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低层公务员或营销员、服务员;一个变商高的人,其他智能极低,那他一定是所在人群中十分讨厌的人。一个普通人,“三商”都高或极低的人少,只可能有一定的智商基础,并有一定情商或变商基础条件的人,才可能培养成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才。其中,情商高的人,其号召力与组织力强,如智商也高,就可能培养成社会领导型人才。但变商特高的人,培养、教育、引导得不好,也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培养、教育、引导得对路,这样的人才将会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是有风险的,而且其智商越高,危害性与创造性越大。
“变商”高的人,就是创新人才。他的创新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二是创新人才的创新行为。
创新人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创新天赋的人,二是创新人才。
具有创新天赋与潜能的人,才有可能培养教育成创新人才。所以,创新人才不全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天赋意识与潜力是自然人先天具备的本性特征,是人的性格特质。一个具备创新特质的人,经过创新特色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一个具备较强创新欲望和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可称其为创新人才。
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具有创新素质天赋的社会意识与机制,而基础教育却试图把所有新国民,个个教育训练成纯、顺的“小绵羊”。哪些具有创新素质天赋的人,没有一丁点除父母以外的人们认为可爱的要素。经30多年工作、生活观察、体会、概括,认为变商素质高的人才主要特征有:
1、批判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轻易相信任何权威,对权威理论持怀疑态度。但往往又自视为权威,有时,甚至口出狂言,目空一切。
2、对知识渴求。具有创新潜质的人,一般对知识十分渴求,对新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对世界具有天生的探求欲。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其性格有走向偏执的趋势。
3、对现实不满。创新人才最大的外在表现是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比较严重,在中国的特殊表现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年龄越大,人生成功率越低,牢骚越多,怪话连篇。
4、不愿随大流。中国是一个“中庸之道”盛行的国家,遇事最好是随大流,装糊途。但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忌随大流,装糊途。经常被认为:“有点小聪明,但不善为人处世”。
5、好钻牛角尖。遇到问题总想弄明白,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一般不会放弃,总想找人讨论,给人一种好钻牛角尖的感觉,其禀性具有独立性。
6、好逆向思维。正确的结论,他总要先设定其错误,后再找出错误的根据;错误的定论,他总要先设定其正确,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其正确的理由。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不对的方面;大家认为对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正确的要素。一般不愿意与别人持相同观点。
7、好标新立异。在实际工作中,总喜欢做一些普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社会改革过程中,是主张改革的积极份子,“鬼点子”、“馊主意”多。
8、好走极端。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在“极顺”和“极不顺”的状态下,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尤其是在自认为有内外压力条件下,往往用“自潮的语言”发泄,甚至可能出现自虐、自残等行为。
9、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用“活跃”、“跳跃”来描述。视野开扩、思维敏捷,思维方法主要是“跳跃式”,平时谈话中往往转移主题。
10、崇尚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喜欢琢磨社会规范、条条框框、公式、公理等本身的合理性,而不考虑自己去遵守,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这样的人,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十分讨人烦的一类人群。在学校,处于青少年期的这类人群,其外在表现如何,还不十分清楚。但各方面表现不一定十分突出,成绩也不可能各科都优秀,偏科现象严重,往往在基础教育期间,被列为另类。成人后,尤其是在中国公务员队伍中,这类人群基本没有其生存余地。因此,全社会对创造力强的创新人才,要具有较高的容忍意识、容忍理性、容忍规范、容忍条件、容忍环境。
不能容忍创新人才的话语逆耳、行为逆常规、思维逆习惯的话,培养、尊重创人才,建设创新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创造”需要自由、投入与提高教育力
(一)自由出创造。
研究表明:5岁前的孩子非常富于幻想,但5岁以后孩子的幻想能力的表现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成人习惯有固定的模式看待孩子的想象,不自觉地限制了孩子自由想象的发挥,而想象力正式创造力的源泉。
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因此,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时候,必须为他们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如:
1、父母应为孩子提供一种无拘无束的家庭环境和气氛,让孩子处于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中,可以驰骋想象、任意表达;
2、父母或教师应保证孩子有适当时间、空间、材料在集体交往活动之外能够自由活动,如:到户外轻松地散步、嬉戏等;
3、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创造气氛,父母应及时鼓励孩子表露创造性想象,如孩子能自己尝试解决疑问,孩子自由地游戏、绘画、表演等都应受到赞许;
4、对创造性活动较少的孩子,应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方式活动,一次不成功,可鼓励他们再作尝试。
专家提醒父母们,切不可认为只有听话、守规矩、不乱动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国民教育系统,也不能只注重那些只听话、守规矩、不乱讲话、不反权威、不胡思乱想的学生,而不听话、不守规矩、乱讲话、反权威、胡思乱想的学生,可能就具有创新人才的素质。
(二)人才培养需要高投入。
国家力争在2012年的教育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占我国财政投入的比重是最大的,但,比起其他国家,还不算高[1]。
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可分为六个档次:美国高出日本近一倍,遥遥领先;日本高出德国、法国近一倍;意大利、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在150-700亿美元之间,居第三档次;墨西哥、韩国、比利时、奥地利、丹麦等国在100-150亿美元之间居第四档次;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100亿美元左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50亿美元以下。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比利时、丹麦、奥地利等国相当,与巴西、韩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相比,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更能反映一国教育资金投入的整体水平。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以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瑞典、加拿大、丹麦、芬兰、新西兰在7%以上,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也在4%以上。1992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5.1%,发达国家平均为5.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当时,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只比全世界八个极贫穷国家的比例略高一点。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2]。
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反映一国居民分享教育资助以满足教育需求的程度。发达国家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绝大多数在1000美元以上,瑞典高于2000美元;丹麦、瑞士、芬兰、加拿大、挪威在1500-2000美元之间;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在1000-1500美元之间。少数发达国家如英国、西班牙在640-1000美元之间,中等发达国家在100-500美元之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低于100美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9.4美元,低于印度(11.47美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此种差距大于人均GNP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投入偏少,教育物质技术条件较差。因此,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的条件,是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满足居民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的生产效益在世界的位置。依据《世界教育报告》,可资利用的衡量教育生产效益的主要指标是效益系数,它是指学生在没有辍学或留级的情况下为完成某一阶段教育理论上所需花费的学年数与学生实际上所花的学年数之比。系数处于0(完全无效益)和1(最大效益)之间。除比利时以外,所有发达国家的效益系数均在0.90以上,其中瑞士、日本、挪威、意大利为1.00;奥地利、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为0.99。在中等发达国家中,韩国高居榜首,巴西、墨西哥在0.60-0.80之间。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实力的综合分析,可以把各国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为教育强国,美国的整体实力远远超出其它国家,堪称强国;第二类为教育大国,如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它们属于发达国家中的领先者;第三类为中等教育大国,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和一部分中等发达国家,如瑞士、瑞典、丹麦、挪威、奥地利、芬兰、比利时、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等国;第四类是教育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等;第五类可以称为“教育欠发达国家”(或称“教育弱国”)。
(三)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阿诺德语)。可是,我们的教育,始终是在追求知识,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难有新的创造。
创造,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作为以创造力、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0世纪30至40年代萌生于美国,60至70年代兴盛于日本,80年代被引入中国。当前是创造发明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表面上看是产品竞争,而从实质上看则是智力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发明的竞争。创造学就是通过对创造发明史和当今大量的发现、发明的过程实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力求找出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借助规律有效地进行各种创造发明。
从教育学角度看,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并不与他所拥有的知识多少成正比;知识多的人,其创新能力不一定就强;知识少的人,其创新能力不一定就弱。
美国的基础教育时期,就十分注重独立思考,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虽然也有教科书,但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的甚至根本不用教科书。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自然课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几部分、假说、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施(或观察)情况、分析、结论。美国中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报告,博士论文也不过就是这种结构。一位中国儿童到美国读书,在一次课后的研究题目是“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她自己跑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作图表并撰写文字,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加以彩色插图装饰,最后当众演讲。老师给了她B的评价。她很高兴。这类学习方式锻炼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她亲自体会到科学家是怎样思考、观察、工作的。有个儿童从小最突出的毛病是上课不爱发言,被老师点名发言声音也像蚊子一样小。但到美国后,由于经常有当众讲演的练习,特别是从不会有任何人嘲笑,任何时间都是为你鼓掌,这个孩子的胆子就渐渐大了。
中国教育,以知识的多少为判断标准,是一种错误认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下面五个方面打破常规,加强引导[3]。
1、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2、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3、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4、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你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5、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
2010年3月13日
参考文献:
[1]杨明,中国教育实力在世界的位置[N],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2]人民网-教育频道,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 财政部解读实现途径,
网址:http://edu.qq.com/a/20100228/000078.htm.
[3]陈纯碧,谈创造力的培养[N],中外教学研究,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湖北蕲春人, 经济学硕士,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