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我何时成了“美籍华人”?


     前言: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昨天有朋友在网上给我留言,问我“何时成了美籍华人?”,并转来一个网址(http://bbs.0663.net/thread-74094-1-1.html),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篇介绍我关于投资基金的文章,上面说我是“美籍华人王先庆先生”。还真不知作者如何判断我的身份的,或许是看我对国际金融或美国金融有些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吧。以前在网上有人引用我的著作或文章的观点时,说我是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投资专家、金融学专家、房地产专业、营销专家、产业专家等,由于不适合更正和懒得多事去声明,继而看后也就“偷着乐一下”或笑笑罢了。但这次说我是“美籍华人”,这个误会大了点,因此,特声明——我是正宗的华籍华人,中国人。更主要的是我为自己身为中国人感到由衷的自豪,绝无兴趣成为美国公民。

       至于该作者引用我的关于投资基金方面的知道介绍,倒是由衷地表示感谢。因为,这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认真地注明我关于金融研究成果文献出处的一篇文章。相反,这十多年来,我看到一些教材或文章在参考、引用和转述我的关于投资基金、金融市场、投机资本、国际游资、上市公司板块分析、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成果时,却很少详细注明文献出版的,顶多只是在书或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提到。对此,除了对国内对本土专家研究成果的有心冷落和刻意不注明出处表示失落和失望外,也得过且过,很少当回事。毕竟,我们的学术环境就是如此。甚至国内不少研究者在写作时,表明大量参考了其他同胞的文献,却只字不提,而后面的参考文献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大量外文资料,故意自欺欺人。对此,我也见惯不怪了。

       这里,我对自己的金融研究发表一些感慨。我2002年入步金融领域,当年就涉及投资基金领域,2003年初,除了参加有关部门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投资基金高级经理研习班”外,还直接受命筹办基金管理公司,并在香港东骥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庞宝林先生的帮助和首都经贸大学吴少平教授的支持下,于1994年出版了自己金融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投资基金前瞻》。此后,还先后出版了教材《金融市场学》、专著《中国上市公司板块分析》、《国际投机资本与金融动荡》(与张亦春教授合作)、《国际游资大冲击》(与吴少平教授合作)等一系列著作。由于我是边实践、边研究、边写作,大多数研究成果源于自身的实践和亲身经历、感觉和原创性思考,因此,不少概念、结论、研究思路和思想,都是原创的新东西。后来,也为不少专家学者所引用和关注,对此,我感到高兴。遗憾的是,就是常常看见自己的观念、概念和思想见诸于别人的成果,却未见出处。

       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或许是制约中国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吧。不过,这不是我现在研究的领域,暂时也懒得想它。我还是自顾自地,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抓紧研究和写作出来。至于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顾不上,也好象没兴趣。随它们去吧。但不管怎样,我感谢那些真心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所有研究人员和学习者。

     

     下面是该篇文章的原文:

      标题:揭秘共同基金

      发表于2006-8-11 16:22

聲明:本貼言論同步發表于鳳凰博客—在商言商,本貼相關資料與觀點參考自美籍華人王先慶先生《金融狂飚》一書(1998年廣東經濟出版社發行,引用與參考部分會在觀點後加以注明)另:本貼也發表于2004年新加坡 《亞太經濟周刊》 以及2005年10月 《亞洲—華爾街日報》 ,發表筆名:Angle Fang,特此聲明!

題注:金融危機的産生,除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日益增長與投資基金的惡性操作。而大部分是來自一個國家的金融與法律體制內部産生的問題。固封自守也許可以暫保一時平安,但非長治久安之計。事實上看似危險的開放體制與靈活調控卻是最爲安全的港灣。

共同基金這個名詞在國際金融市場雖說早不再是一個新生産物了,可是在中國大陸卻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感到陌生。稍微有過接觸或關注的朋友大部分一聽到“共同基金”立馬就會聯想到“美元危機”、“英磅危機”、“巴林事件”、“97東南亞”等金融風暴的郐子手,可能都會不寒而顫的感到恐懼。Angle以前曾任美國一些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現在組建的Kannet(HK)也屬于共同基金。對于共同基金也自信有相當的了解,所以今天Angle就以《揭秘共同基金》這篇文字來與諸君一起探討、研習一下何爲共同基金。這篇文字也是Angle過去在FF(HK)用于員工培訓的課材之一,也曾在海外一些中文報刊上發表過。但是基于年齡與閱曆的關系,文中可能會有某些不到位的地方,也請閱貼諸君提出良性探討意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共同基金的發展史,最早的共同基金誕生在19世紀的歐洲,曾經一度風行于蘇格蘭和英格蘭地區。1924年3月21日美國第一家共同基金——麻薩諸塞州投資者信托基金在波士頓面世,資産總額爲5萬美元,共包含有45支不同的股票,其中包括通用汽車公司、奇異電氣公司(GE)和柯達膠片公司等等。由于它屬于保守型共同基金,所以當時的1000美元起始投資在今天可以回收44萬美元,略低于整個股市的平均上漲幅度。兩周後,第二家共同基金——州街投資者信托基金也誕生在有“共同基金之都”美稱的波士頓。這家激進型共同基金的增長率是前者的10倍。它在70年中只換過三位基金經理,並且在1944年至1989年整整45年間停止接納新的投資者。

從80年代後期開始,共同基金在金融投資市場繁榮昌盛的推動和激勵下,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成長,同時也促進和刺激了歐美金融投資市場的活躍與興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屬于“共同基金”的金融大時代莅臨了,一場機遇和風險管理的大變革也因此拉開了屬于它的曆史帷幕。 (以上資料來源于美籍華人王先慶所著《金融狂飚》,1998年廣東經濟出版社發行以及Angle多年工作筆記累積而成。)

那麽到底什麽是共同基金?它的操作原理與組成部分又是怎麽樣?共同基金在金融市場上的良性與惡性表現又在哪裏還有面對日益龐大的國際共同基金的增長與不菲的戰績,中國的金融體制應有什麽樣的反思和改革?下邊我們就分別來一一探討,交流。

共同基金在英文裏的名字叫Mutual Funds,顧名思義就是多位投資者(私人或團體)共同出錢,構成基金組合,再由專門的職業基金經理或管理小組進行整體的定向投資。它適應了金融投資的多層次、多方位、多領域、多選擇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滿足了廣大個人投資者靈活、可靠、方便、收益穩、風險低的投資需求,是一種有效的匯集社會和民間零散資金進行大規模投資活動的金融投資方式。

共同基金集團或共同基金家族(Funds Family)是管理和買賣共同基金的金融投資公司。他們的職能是把衆多投資者的閑散資金匯集起來,聘用專業投資人員進行管理,通過投資于股票、期約、可即兌現的商業票據和債券等有價金融證券來獲得滿意的投資收益。

 共同基金實際上是共同基金集團向社會發行的股票。共同基金持有者就是共同基金公司的股。所不同的是,一般傳統保守基金公司只有一種股票在市場上發行和流通(諸如中國上證和深證的絕大部分基金公司),而共同基金公司可能發行多達幾十種不同的股票又或是多家具有相同投資目的的獨立法人機構持有以上發行的股票進行的多元化投資(補充一下,這一個特點很像現在網絡BBS上流行的“馬甲”一詞),他們的投資內容、對象、範圍可能各不相同、選擇的指數市場也各自不一,但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爲讓共同基金的衆多投資者(股東)在金融投資市場的共同利益中獲得最大利益(Angle個人觀點認爲:商界和金融界是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地方。在這個領域裏所謂的和諧社會是絕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追求的只能是共同利益中的最大利益而已。而平衡點就有如黃金分割點一般,絕不可能是平分。當然,這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各位參考而已)

通常人們提到共同基金一詞,往往包含了三重含義:管理共同基金的公司,即共同基金集團(Mutal Funds Company),如美國忠誠投資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美國量子基金公司(Quantum Funds Investments),美國摩根士坦利投資(MorganStanley Investments))、香港恒信國際投資(Forever Faith(HK)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香港嘉尼特國際投資(Kannet(HK)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同時還指共同基金所發行的基金本向,如忠誠公司所管理、發行的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s)、嘉尼特公司所管理、發行的天使基金(heavenly angels Funds);再者就是持有該基金收益的投資者。

“投資多元化”是現代金融投資理論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共同基金的操作原理。其發源點源于“匆將所有雞蛋置于一籃裏(Don't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普通哲理。“投資組合”是投資多元化與廣泛化的一個具體應用。它的投資對象和組合內容不是某一支單獨的股票、債券、期約或者外幣、房産和可即兌商業票據,而是一組這樣的有價證券中的多種金融資金的整合。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分散投資來使某一支或幾支有價證券價格的異常變化得到抵消的平衡,從而降低總體投資的風險獲得最大利益。(以上這段文字來源于王先慶先生所著《金融狂飚》一書,于1998年爲廣東經濟出版社發行)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剖析了收益與風險的互爲消漲關系),定義了風險數學衡量標准,提出投資組合的建立分析准則。該理論在1952年由美國著名金融家與經濟學家哈利.馬可維茨(Harry Markowitz)所提出,該理論不但使他本人榮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被國際金融界視爲現代財政經濟學的奠基石。以有價證券(主要指股票、債券、各類遠近期約交易合同和可即兌商業票據)爲投資對象的投資組合稱之爲“證券組合”,它是當前金融投資市場上最活躍、最重要、也最受到投資者關注的投資組合。

“共同基金”是一個面向社會,主要以私人投資者爲服務對象,由專業投資人員負責管理的證券組合。如何成功的選擇股票、期約或債券和可即兌商業票據構成證券組合,建立共同基金,即決其成分內容,調整變動以及結構“三數”——“數目、數量、數額”是決定共同基金效益和風險的關鍵,也是衡量基金經理的水准和能力的唯一標准。

只要能客觀、理性、謹慎的運用“三數”結構,調整變動組合中的成份內容再配合所投資指數市場的資金分流和投資者信心走向,加上長期累積觀察國際間能源分配、指數市場所在國家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動向,共同基金的操作者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合情合理的在該指數市場上“打劫”,不費一槍一彈把該指數所在國家或地區或指數裏某個集團數十年、上百年積攢下的財富據爲已有。例如,Angle在任美國某共同基金荷蘭分部揸F基金經理時,就曾在荷蘭指數上創下了兩日增長9倍收益的投資佳績。然而在華爾街中,在美國各大商貿商務中心裏邊,任何一家的共同基金都有著極爲龐大的數據資料庫在累積著曆史資料,分析世界各國金融體制和金融法制的完善與推陳。那裏的人力資源庫大的嚇人,一家共同基金往往有財經理論專家、投資專家、營銷管理專家、風險估測專家甚至還有包括了法律專家、時政評論員、幾何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就是在這樣層層相扣,環環相銜的鏈接中,造就了美國共同基金的輝煌燦爛的投資業績,也造就了美國不論是從商界不是金融界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霸主地位,並且這種情況還有持續下去的趨勢與空間。

共同基金除了在各大指數市場上的股匯債期以及在金融市場上的房産、可即兌商業票據的投資外,同進也提供了市場數據統計和比例分析,他們不但爲其它的共同基金作近、中、長期收益和風險狀況進行整體評價和定級,也對投資熱門地區或國家從貿易到金融市場上的法制與體系進行研究和評估,從而爲屬下或其它投資者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的共同基金服務來收取一定的信息咨詢費、資料保管費及經紀人傭金等等。因爲熟悉資本架構和産業資源分配,駕馭國際收支平衡能力,共同基金公司也會承接一些企業在上市之前的資本和産權重組、估算還有IPO。從這個方面來看,共同地區對于一個地區與國家的經濟改革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和貢獻作用。

那麽國外的共同基金經營和投資將會對中國現有的金融市場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和共同基金的運營應引起中國現有金融體制與未來金融體制法制體系改革什麽樣的反思,我們下邊再進一步的討論。

首先我們知道,中國現有的外匯儲備高達8千多億乃至9千億美元,可以說是相當龐大的,中國正在積極推行的QDII與QFII還有“藏匯于民”的金融投資模式也蘊含著極爲廣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但是在許多的“金融風暴”的前車之鑒中我們可以看到,外匯儲備的強大並不足以應付金融風暴中的危難,相反可能還會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悲劇。擁有如此龐大外匯儲備的中國,是否在自身的金融市場就有了足夠的免疫力來抵禦呢?在這裏Angle不想潑一衆熱血沸騰的愛國志士的冷水,但Angle個人認爲,中國目前的金融體制還沒有達到美國的百分之一的防禦能力,甚至遠比新加坡與香港差。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以下的一份表格。

出处:http://bbs.0663.net/thread-74094-1-1.html

 

注:该作者同一篇贴子论坛中的其他相关资料

之一:

共同基金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证券投资基金了。中国的证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起步慢,金融市场以至到经理人市场还很不健全。

据天使朋友介绍,共同基金发源并发展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基金投资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据说在金融界的资本使用交易量居于商业银行之上排在首位,可以预见地说,如果中国正常的金融开放政策的旅行,则共同基金事业,也是未来中国推动金融革命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最为主要的生力军。中国的基金行业进入得更迟,可能也不过几年的事,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由于政治体制中不能完全摆脱的行政性垄断层面,决定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再影响了竞争和发展,从而也未能建立真正高素质高专业的基金经理人队伍。从行业上看,还处在与国际接轨的时候。

基金对于许多的人确实还陌生。其实很象民间的“会”。吸引广泛的家庭、个人甚至单位的投资者参与进来,体现的是一种信托的关系。以前看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制度”的论述,说公有制制度象是一种“精英”的社会经济,它相信社会全部财产公有共有的假设,将这些生产资料和财产和政治都让一些人(社会精英)来领导,相信这些人能带动所有的成员来共同实现富裕和社会进步。其实共同基金更象是一种“精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分工,使大部分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和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财,而将自已积聚的闲散资金交由专业的金融投资者(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人),由专家理财经营管理这些化零为整的资金,既可能降低或分散风险,又能使流动性增强。

青山在虽在金融部门工作,却不谙于证券基金操作的实务,理论知识也在慢慢学习中,上面言论肤浅之处,请楼主勿笑。天使的这篇文章由浅入深,较为易懂,让青山增长知识了。个人觉得主题为《揭示共同基金》,内容主要涉及的还是国际方面的广泛情况多点。下面,天使能否结合国内的情况及一些操作分析等进行赐教?同时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爱好金融的朋友前来交流探讨,现置顶加精。

 

之二:

本貼相關言論截自Angle F發表于03/04/06 《遠東經濟評論》 ,原文名字 《透視共同基金中國觀》 ,發表筆名:方琳琳;同時部分言論也來自Joe F(雨霧秋楓)發表于17/04/06 《亞洲—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名爲 《共同基金在中國》,發表筆名:方華。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作者,多謝合作!  

我們現在繼續探討共同基金在中國的運營和現有中國金融體制下造就的影響和引起的反思。首先,Angle在這裏要提出三個要點,都是近期本對中國及亞太地區影響較大的時事。而這三個要點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海外投資基金及其已進入中國內地金融市場海外基金分支機構判斷。

第一、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系

在Angle的理解範圍中,中國投資這四個字相對于海外投資者而言包括了三個地區: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尤其以中國的香港的恒生指數、標普創業板指數以及中國台灣的加權指數更爲重量級金融交易市場。中國大陸本身的泸深兩大指數目前尚處于體制改革狀態,嚴格意義上說還未能納入世界第一流投資指數範圍(補充說明一下,這裏主要是指政策扶持、股市結構、體制完善還有適應性和資金流這四個方面。Angle並不反對某些國外基金評估機構對于中國A股作爲單獨投資評價和定位)兩岸三地的經貿互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到彼此金融交易市場的利多與利空狀態,而造就這一切的最終結果就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在政治外交上的互動或摩擦。自2006年以來,Angle有一個私人經驗,只要台灣阿扁哥舉起雙拳、振臂高呼:“難道阿扁錯了嗎?”那就意味著有一筆難民財可以發。馬上在台指上埋下大量的空方期約,進行抛多沽空的掉期交易。因爲兩三天後台指一定要上吐下瀉。這其實就是外交政策影響到了台灣股市投資者的信心,巧妙利用這種關系可以輕易的做到“四兩撥千金”的效果。因爲我們首先要明白資本的本質具有流動性、盈利性、安全性。沒有流動談不上盈利。沒有流動,“飛彈”來了,你連跑都跑不了,又有何安全可言呢?

可是隨著台灣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成功訪美,而中台國共兩黨經貿論壇以及“胡連會”的成功閉幕,國共兩黨達成經貿合作的共識,作爲投資基金也開始要調整自己一貫的心態了。由往日那種尋找台海外交政策縫隙進行投機盈利的思維也要轉向長期良性合理的投資行爲了。雖然民進黨和扁哥本人對台中國共兩黨經貿合作論壇還是大發牢騷,但也已大勢去矣,和平穩定的主題將會到來。當然在近期的三到六個月甚至一年時間裏,這種利用外交博奕造成的投機盈利機會還是存在的,但不應該做爲一種長期的思維與定位。

第二、中國與日本的政治與經貿發展關系

中日兩國隨著這些年來的發展,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和促進的關系是相當緊密的,這一點僅從中國市場上的Toshiba、SONY、Mitsubishi、Toyota、Honda等品牌的大量充斥可見一斑。但中日關系也有著曆史的問題,如靖國神社、東海油田共同開發、釣魚島等都隨時會引起兩國的擦槍走火。中日雙方如何跳出曆史的框架,共同謀劃亞太地域的和平、穩定發展也會引起海外投資基金對于中國市場投資是否持良性、穩定投資的重要判斷。

第三、中國與美國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崛起。中國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國與美國的關系也日益成爲各行各業的視線焦點。Angle個人認爲中國目前是大了,但還不夠強,在許多方面也不具有和美國抗衡的實力。美國的態度對海外投資基金投資中國大陸市場起到了絕大部分的引導作用。其中尤其以美國與歐盟在意識形態認知上的一致尤爲關鍵。但在這過去的十年裏,中美關系卻保持在曆史的最佳位置上。從近期的中國總理吳儀女士訪美的一系行程和昨日在華盛頓由鳳凰衛視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聯合舉辦的中美關系發展論壇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盡管中美在政治與經貿合作上存在有一定的摩擦,但這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必經的磨合階段。中美雙方在彼此間的共同利益還是相對較大、可尋求的平衡發展空間也是相當廣闊的,這可以看作是一個利多的消息。但重頭戲和值得關注的還是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先生的訪美之行。在此之前,一切都尚在撲朔迷離之間。胡先生在訪美之行中勢必會談及中國在接下來的時間如何在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中,從人民匯率改革以及知識産權維護等國際社會上嚴重關注的問題與美國做出交流甚至是“保證”,這些成果將會成爲直接影響到海外投資基金對中國大陸是否持有一個良性投資的必然判斷,值得大家繼續關注。

當然以上的部分仍屬于青山版提出國際投資方面。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這種以中國爲一個支撐點擴散的亞太區域投資我們卻不可忽略,在這裏提一下有綜合評估判斷的好處。

說說中國國內的情況,在中國目前的金融體制下,共同基金還是一個敏感詞語。海外的共同基金(含香港)要進入內地的金融産品交易市場或其它經濟市場,將面臨著兩種選擇:1、一個是將資金通過QFII的渠道注入,中國大陸目前正在逐步放寬對QFII的限制,采用了多渠道進入的方式。可是對流動性能極強的外來資金,從建設性及破壞性都一樣茂大的特性,中國政府還是持謹慎的狀態,在資金的分流渠道中的監督非常嚴格,並不是外來資金想進就能進或是外來資金想進多少就能進多少,要通過一層層的監督管理保證外來資金不做大起大落的興風作浪惡性投資行爲;2、通過“整容”或“變身”成爲中國境內合法的投資基金,也就是在內地設立的分部不是以共同基金的名義而改作傳統式基金形式進入。這種方式比QFII更爲靈活、適應性更強。像著名的量子(美國)共同基金、富蘭克林(美國)共同基金、帕特南(美國)共同基金、資産研究(美國)共同基金以及嘉尼特(香港)共同基金、恒信(香港)共同基金等等大中華分部一樣。相較于前者QFII,雖然在注入外來資金的渠道上仍然受到監督,但卻可以在資本架構與産權架構上做由資本項目流向經常項目的資金文章。再者,後者可以在在中國內地市場上籌集資金進行內地金融市場的投資或者通過QDII等其它渠道把場內資金引向境外投資市場做合理增值的風險投資。在這一操作上,共同基金有著中國傳統基金與商業銀行無可比擬的優勢,既保證了資本的流通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彌補了資金短缺和促進了地區及自身的經濟發展。 (顔色標注部分爲方華先生發表的相關觀點,特此說明)

那麽共同基金在中國的重點市場在哪裏呢?

一、股票市場:盡管中國的A股目前正處于改制的狀態,股票期貨市場的期約交易以及各類金融衍生工具“千呼萬喚死不出來”。但這仍然阻擋不了許多巨型共同基金(如量子、富蘭克林、帕特南、資産研究、恒信等等)對其垂涎三尺,並且通過自身豐定的金融博奕的手法收獲甚豐(相關的投資實戰經驗將會在以後的篇幅中載出,有意玩轉A股者不妨敬請繼續本人鳳凰博客)

二、債券市場:首先是國債市場,中國的國債一直都是個風險較低的區域,雖然回報率沒有歐美等國的高,但素有避風港之美稱(請注意,這裏的國債市場主要指現貸交易市場,中國國債期貨市場自95年黑色三月過後便音訊杳然,雖然近期傳出重開的可能,但一直未得相關部分予以肯定、證實);其次就是商業票據或商業債券市場,這一個也是中國未來債券市場中必然出現的産物。它主要是國家的商業銀行或國有資産單位,大型民營企業(可憐的中小企業因各方面的限制下,貸款都成問題,發行債券的事情還是哪邊涼快哪邊去)在民間集資的一種方式。它的維持就是信譽高且回報快、回報率高,特別是諸如房地産開發、石油開發等厚利行業所發行的商業債券。一般共同基金會承接其發行業務(代理、承銷)賺取傭金與管理費,同時也會持有或收購這些債券。這裏有二點值得我們注意:這種債券在發行公司尚未破産之前是可以充作抵押或者買賣進行貨幣套現的商業票據,有一定的商業炒作,賺取利差的空間;這種債券也可以充作是該公司相對資産用于收購或並購該公司股份或股權所用。

三、房地産市場:雖然胡錦濤先生三令五申的強調,要嚴防熱錢進入中國房地産市場,但其實通過經常項目流入資本項目下流通與轉換是極難查出的。特別是房地産市場上中的“黑箱操作”,共同基金的資金溢動作用更是巨大的。但因爲一點涉及經濟金融犯罪,有點“恐怖主義”的味道,故在此按下不表了。(擦擦汗先,天氣太熱,冷氣太破了。賺錢後再買新的吧,嘿嘿!)

四、進出口企業商口資金收匯安全保險業務。(這項業務在此之前已有專門文字論述,這裏就不再重複了,有意者可以參考星空論壇—金融財經鳳凰博客—在商言商兩個鏈接。)

五、通過股市操作強行收購其它上市公司。在這裏要和第一點區分開來談,雖然同爲股市操作,但前者是基于良性投資下的資本回報,而後者則有點“合法搶劫”的趨勢。在這個操作上就是利用股市以及行業的訊息變化和對投資者對該公司股票的信心支持度,通過綜合研究後,利用不同的“出牌”招數和強硬的資金硬購拿下該公司的30%的流通股,在這中間還可以利用該公司或集團的“回購”先大大的賺上一筆,讓他們處于賠了夫人又折兵悲哀狀態,另外這樣的操作又造成整個行業股的大幅起落,假如國家進行護版,有又一筆可以撈。這樣做的好處有二:通過收購來的公司完成基金本身的“借殼上市”的目前;二是將收購來的公司的不良資産剝離、資産重組、産權整合後轉手拍賣給其他有“借殼上市”需要的中小企業,這也是目前國際上最賺錢的商業遊戲。當日Angle就是靠這個在荷蘭市場創下了一個月增長9倍業績的輝煌戰績,但相對于世界前十大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如現在某位知名女主播)的業績那就差得太遠了。就是Angle的拍檔Katherine,當日在南美洲市場最高紀錄是一個三個月內收購二十七家上市公司,將1億美元的本金化爲57億盈利的收購神話。

六、針對中國大陸“藏匯于民”的政策展開的投資:這一項操作主要是依靠國際上的最密切聯系原則和特征履行方法配合意思自治法則的原理進行的杠杆操作,但是因爲這一項中的不確定因素以及惡性破壞力相當巨大,基于目前國情,不適宜在國內地方BBS上發表,所以在此按下不表,不便之處,敬請各位見諒了!

在幾何數學上我們都學過黃金分割點:分已知線段爲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全線段與另一部分的比例中項,若C爲線段AB的滿足條件的分點,則可求得AC 約爲 0.618AB。這個分割在學術被稱作黃金分割,我們有時也可說是將線段分成中末比、中外比或外內比。若用G來表示它,G 被稱爲黃金比或黃金分割數。其實黃金分割點也說明著商界與金融界的一個鐵律,在這兩個世界裏邊是沒有和諧可言的,有的只是在共同利益的平衡點上獲取最大的利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資本的流動帶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建設了我們美好的今天。但是也因爲資本的流動造就了許多人爲的悲劇的。只有合理開發、合理掌握,也許明天才能更美好。身處于這樣的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年代,Angle想最適合的描述的也許只有這首通俗的潮汕歌曲了,送給大家《地塊涼地塊坐》,《揭秘共同基金》期待你更精彩的分析與回複,這裏只歡迎良性探討,謝絕無聊謾罵,多謝各位在百忙之中的浏覽與回複,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