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末,统计局在有关房价的报告中,根据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的房价上涨了1.5%。两会前夕,这一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让拥有“雪亮眼睛”的人民群众大吃一惊:房价的上涨幅度,竟然在牛年用科学数据统计只上涨了1.5%,这分明是一头羸弱的老牛,哪有什么疯涨?哪是什么飙升!?
对于这样的数据,并非专家的百姓,只能无奈地摇头;网上虽哗然一片,也只能戏称小数点放错了,或是笑言这是指“日涨幅”……不过,笔者却有不同看法。对于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不用过多怀疑,毕竟其统计时间是全年,包括了金融危机袭来时,别忘了年初的楼市还是低迷观望;统计范围是全国各地的70个城市,其中应当含有不少内陆的中小城市。但是,对于统计局这样的统计结果,在两会召开之前出台,其发布动机,倒是非常值得深思。
近三年,中国经济都是持续稳步增长,2007年GDP增速为11.9%,2008年的GDP增速也在9.6%以上,相对应的全国房价也是同步上涨:2007年全国房价同比上涨7.6%,2008年是6.5%。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房价的涨幅与GDP的增速占比在2007年是63.8%,2008年是67.7%。2009年中国的GDP增速达到8.7%,即便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房价也不可能突然大幅减速,即是最低按07和08年的60%增幅占比,至少也应该在5%以上。何况,房地产业事实上已成为中国2009年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力量。由此分析,我们不难发现,1.5%的房价涨幅是根本不可能支撑起我国8.7%的GDP增速的。
那为什么统计局要推算出2009年的房价只上涨了1.5%的结论呢?日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虽然房价的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一语道破天机,姚总审核签发的“2009年的房价只上涨1.5%”结论,其目的和用意正是在此!毕竟,房地产上游可以拉动钢铁、建材水泥,拉动的相关产业有60多个,房地产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一直占GDP的6%左右(据说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已高达20%)。这就是持“不可动摇”论的姚景源先生指导下的国家统计局,得出房价上涨1.5%结论的真正原因。
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高达43995亿元,增长75.5%,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虽然也是大幅增长,但却增量远小于其金额,只有43.9%。我们不用研究统计学,也能简单地推算出2009年房价上涨绝不止1.5%。当然,如果是硬要将采样标本置换,不追考究各地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或是把时间前移,统计方法和参数进行改变……笔者相信,要得出2009年房价下降的结论也是不难的。
笔者在上周的《从房价看研究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一文中,对一些专家精英进行过谴责:“如果联系到这些‘专家’高调宣扬房价一高的时间,是在国家出台调控房价政策的前后,我们不得不怀疑他们的动机,也不得不质疑他们所谓‘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现在,国家统计局在两会召开前夕,拿出这样一份报告,冒着丧失社会公信力的风险,其用意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其中是在透露出某些信息,即房地产业还是要大发展的,房价温和上涨也是可以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2009年全国房价上涨1.5%的结论,就是2010年的目标。因为,笔者在《2010,中国经济金融十大猜想》一文“说过‘房价温和上涨’将是2010年的主题词,并且在去年底就曾断言:2010年的房价应该是“一降二平三四涨”。即一线城市房价下降,二三线城市持平,三四线城市降上涨的趋势。
为什么笔者有“一降二平三四涨”的推论,而且还据此在家乡的小城在去年国家调控房价出台之后断然买房?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研究经济的人都应该知道:楼市疯狂飙升不利于国家的和谐主旨,但挫伤房地产业发展积极性又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在经济问题的处理上,政府采取“软着陆”的办法,是屡试不爽的。因此,只有减弱(不是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慢慢扩大社会低收入人群购房积极性,让房价回归其真实价值才是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