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汽车质量下降的原罪究竟是什么?
距离今年“3·15”还有半个多月时间,但记者已经能预感到今年的“3·15”将会使很多车企感到不安。近日,由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09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共收到用户投诉近万例,其中,有关新车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态度问题的投诉均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全球汽车业的“大佬”丰田频发“召回门”,让丰田汽车在全世界面前大丢颜面。接着又是标致雪铁龙宣布部分车型召回,再接着又有本田个别车型召回,而就当丰田章男在美国接受质询的同时,铃木、大发和日产汽车则宣布将在日本国内召回近50万辆汽车,可见汽车价格在不断“缩水”的同时,汽车质量的“缩水”正成为不争的事实。
车子买来就是修的?
分析报告显示,去年汽车异响问题投诉仍然集中,车型主要集中在紧凑型车和中型车之中,且有向中高级车发展的趋势。其中,价格在20万至30万元车型的投诉增加明显,涉及的零部件主要包括转向助力泵、半轴、车门、雨刮器等。此外,对于类似使用半年以内的新车来说,其投诉也呈现上升趋势。报告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跑偏、轮胎磨损严重、漏油、异响、抖动等方面。在“漏油问题”的投诉中,60%以上车主购车还不足3个月,对于一般4S店普遍采取的拧紧螺丝或者更换油封等方法,多数车主表示不能接受,原因是新车就漏油且如此简单处理,令人担心问题解决不彻底,未来仍有隐患。再看看网上,在搜狗输入“车子买来就是修的”时,能找到相关网页约523000篇,其中关于“某新车买来不到3个月修了13次”、“某新车买来5个月已维修20余次”等等维修纪录更是再不断刷新,难道车子买来真就是修的,只能偶尔上上路?
不可否认,由于新车上市速度加快,以致在产品设计、质量监测方面出问题,为新车而新开发的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不够稳定等诸多因素造成了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但除了具体的车企本身的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汽车行业总体上来说也有很多可能导致汽车质量下降的共性因素:如汽车上电子电控类等新科技产品应用比例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新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出现;整车企业频繁要求供应商降价,而在成本和质量管理水平没有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要在保证产品的整体价值的同时降价,质量是最有可能被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牺牲掉。
当然,汽车质量投诉增多,不能就完全认为是汽车质量下降。中国汽车现在半年就有六百万的产销量,基数大了,相对问题绝对数量会增加,定性的结论一定要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投诉的问题很复杂,有的是质量问题,有的是要求高了,消费者成熟了;有的是销售环节上的问题,甚至是经营者态度方面的问题。投诉量,并不一定和质量成正比。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汽车的质量是好了,是坏了,要有定量的分析。这个定量分析,应该是对汽车产品质量本身的分析,而不是根据投诉来分析。
但定量分析什么的是专家的事,对于普普通通的买车人而言,买车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从目前消费者的投诉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汽车用户投诉正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汽车用户二次以上投诉比例较大,车主因为同一个问题多次投诉率较高;二是车主不甘弱势地位,集体投诉增加;三是车主明确提出“要求召回”增多。从这点看,汽车质量的下降确是不争的事实。随后席卷全球的“召回门”,再次证明了这点。
质量下降的原罪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关于汽车质量下降的原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诸如06年发生的“漏油事件”、“方向盘掉渣事件”让“国产化”成为了替罪羔羊;到了07-08年间,“价格战”又背上了黑锅;去年又有专家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扩产”。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导致汽车质量下降的真正原因呢?
在国内汽车制造商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市场制胜的两大法宝是推新车和降价。实际上人们知道的事实是,这几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汽车制造商们大打价格战,而人们不知道的事实是,一些汽车企业为了继续占领或者重新瓜分市场份额并在价格战中获胜,对产品进行了“改进”,这种“改进”的实质是在某些环节上使用更廉价的零部件,这种“改进”导致的结果是全行业在质量问题的类型上出现了雷同:低端经济型轿车整个汽车外壳成本较低,因此密闭性不好,中档轿车则因降低了内饰的材料成本而导致了质量问题。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德国大众方面曾经提出过的疑问:在中国生产的汽车还要不要坚持德国的标准?现在的情况让德国人感到两难:坚持德国标准可能会继续损失市场份额,放弃德国标准则无疑会损伤大众品牌的形象。人们也许还记得当年捷达的21项改进,有人骂说一个改进就花那么长时间,还要用三个亿,德国人疯了。可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正是德国车的品质使这款已经“老掉牙的车”居然在中国实现销售100万辆的奇迹,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并多年位居单品牌销售的第一位。
一直在说德国造车理念,那么德国的造车理念究竟又什么特别?德国的造车理念就的从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和做事方法谈起。德国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做事,都会非常认真、细心的去做,决不会因为某一个突发情况而改变它,用按部就班来诠释比较合适。这也许就是日尔曼民族工业核心的精髓吧,把这种精髓运用到各行业中去,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对德国人做事的评价“严谨”。以至于现在国际造车工业体系上的ISO标准也基本参考了德国的标准。例如,ESP是整合一个系统的,这个是对生命系统非常安全,主动安全,它可以主动避免一些,多少气囊都是没用的,那都是被动的,实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会保护你。而日本高档车,它宣传的重点就是,我有一个膝部安全气囊,听起来是看得见的东西,保护你的膝盖,可对德国人来说却不需要这个,即使你加上安全气囊,如果整个仪表台全部撞击也是没有用的。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德系车包含了更多看不见的内在东西。
忽然想到现在红得发紫的电影《阿凡达》,这部筹备了14年之久的电影自横空出世起,便让全球影迷震撼了一回,影片全球票房已经超过20亿美元,而国内票房也达到了惊人的8.6亿。据说导演卡梅隆当年在拍完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之后,就一直在潜心拍摄《阿凡达》。《阿凡达》的故事早在14年前就有了雏形,只因当时特技水平所限,剧本被搁置,此后,随着包括3D摄像在内的特效技术提升,卡梅隆才又重拾这一剧本,并找来各路专家,不断完善细节,正式开始影片创作,于是也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阿凡达》的动人心魄。当已经被贺岁片忽悠惯了的中国观众,突然面对精美绝伦的《阿凡达》时,怎能不激动不亢奋?难怪大家要争先前往影院观看,其心情就像春节返乡般热切,以至该片一票难求。
头脑清醒的知名导演陆川认为,我们在《阿凡达》面前应该感到羞愧,令人汗颜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中国电影人目前做事情的态度:“我们在虚高的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
难道只有电影人该感到羞愧吗?记者认为,浮躁的汽车界也应该感到羞愧,因为当面对犹如“衣食父母”般的买车人,我们在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是一条条“连蒙带骗”的霸王条款、还是捂车屯车背后的“加价提车”,又或是为了“放卫星”般的销售数据,而不得不卖的一台台“问题车”?
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们什么也不缺,包括13亿庞大的中国市场。先进的厂房我们能造得起,优秀的人才我们能请得起,还有高超的商业运作手段,我们早就运用得也很纯熟。但我们造的车却为何越来越令人失望?或许别再把买车人当上帝了,还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吧,毕竟在绝大多数的国人眼里,儿子要比上帝重要的多,亲得多。
本文独家授权搜狐发表,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