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文坛热点问题述评(二)


 

两种态度:五四运动九十年与当代文学六十年纪念

2009年时中国新文学诞生九十周年、当代文学诞生六十周年,文坛、学界及高校以会议、出书和著文的方式了纪念和回应。一样回顾,两种态度,意味颇为深长。由《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和《历史研究》杂志主办,郭沫若纪念馆协办的“五四的精神遗产”座谈会及北京大学举办“‘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引人注目。赶在这个节点上有关五四运动的专著有三部,一是陈平原、夏晓虹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一是杨念群著的《“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5月第一版),一是叶曙明著的《重返五四现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4月第一版)。而《光明日报》、《文艺争鸣》、《中华读书报》、《文艺报》等重要媒体开辟了专栏,集中刊发国内重要的学者的文章。杨义的《“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严家严的《“五四”文学思潮探源》、陈平原的《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如何与“五四”对话》、《走不出的“五四”?》、程光炜的《重访80年代的“五四”》、高旭东的《怎样看待“五四”及其反传统》等文章,在学理上、思想上都可谓有深度、有高。将五四运动学术化、去政治化,是这些文章的总体倾向。

建国六十周年,当代文学也走过六十周年,汇聚了百余部当代文学名著的《共和国作家文库》,是文学界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大的献礼工程。文库囊括了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近百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共和国60年风雨历程和现实画卷。《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试图用文学的形式打造另类文学史。“名著”串联起来的“文学史”,无疑是当代文学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注脚。

早在2008年,李运抟已出版《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六十年》12009年,吴秀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2、张志忠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60年》3相继出版,另由《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原班人马(陈思和、王光东等)主编、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也令人期待。《文艺争鸣》杂志开设专栏,推出当代文学的小通史,陈晓明的《壮怀激烈: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孟繁华的《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60年》从个人的角度对当代文学六十年做了梳理。陈晓明的文章应北京大学宣传部邀请而写,自然有潜在的政治立场。用壮怀激烈概括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指出现代中国要应付现代性和西方挑战的同时,不得不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激烈方式实现其现代化,是对中国当代文学道路选择和总体成就的一种解释,也是一种同情性理解,但是“壮怀激烈”是否适用两个三十年特别是新世纪文学,值得商榷。孟繁华的《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用“民族心史”来表达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史识。文章抓住60年间中华民族的感性史、情感史去体现当代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展现了当代文学从“红色年代”到“激情岁月”再到新世纪的文学“狂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歌猛进、心意豪迈,落寞和平凡的世俗之心的浅悲低吟的时代心理。从创作合目的性角度叙述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历史,回避了对当代文学成就与价值的正面判断。《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首次将网络文学、“90”后作家作品写进文学史,从时间上说,这部文学史是真正的的“六十年”文学史。

一些重点大学与文学研究单位召开了专题会议,如3月份在香港岭南大学召开的“当代文学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份由上海大学中文系、纽约大学东亚系与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份由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都师大、《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研讨会等都阵容强大,专家汇聚,讨论深入。其中3月份在香港岭南大学召开的“当代文学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汇聚了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的专家学者讨论文学,有媒体把此次会议称为中国文学的一次“小团圆”。

吴义勤、陈晓明、贾平凹等人用和顾彬交锋的方式总结共和国60年文学成就,吴义勤先生在《文学报》、《文艺争鸣》发表了《我们为什么对同代人如此苛刻?—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一点思考》的同题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真的没有经典、没有大师?还是种种偏见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不能发现和认识经典与大师?这是今天中国当代文学不能回避的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当代文学没有经典、没有大师,而是我们对于经典、大师不敢承认。”陈晓明在《有一点中国立场如何》中认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要在差异性的维度上,给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普遍美学的中国美学的异质性价值。贾平凹在《我们的文学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中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到了要求展示国家形象的时候,我们的写作不应只面对中国人,也要面对全部人类去写作。然而当面对着全部人类写作的时候却久久没有我们的文化立场李伯勇、陶东风、孙郁、江晓原的、肖鹰等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在《我们时代的合谋——“文学经典”焦虑之我见》、《警惕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民族情绪不应影响学术研究》、《兼听则明》、《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长城心态”》等文章中,揭示当代文学六十年评价的焦虑及误区是在于从国家的角度评价当代文学六十年,而不是文学本身。GDP增加了,国家强大了,当代文学未必就必须“强大”起来。改变评价规则,从国家立场、民族主义等角度去评价文学,其实又是一种变相的“中国文学特殊论”。

 

“经济危机”与中国文学的回应策略

 

2009年中国卷入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中,在金融海啸声中,中国文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王十月的中篇小说《九连环》(《人民文学》2009年第6期)正面回应了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其情节如同题目一样,国家和国家、工厂和工人、债主和欠债人、大人物和小人物,命运勾结九连环,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相关者无不倾覆。王十月从他谙熟的打工者、小混混、私营小企业主阶层的人物入手,将视线聚焦于一个因为爱情而力图改邪归正的“烂仔”。作为故事主线的他找不到好工作,甚至于为了给爱人过生日也得找姐姐借钱,因此铤而走险去敲诈卷款逃亡的小厂主,并最终因此死于非命。小说主题并不深刻,但结构精巧:九连环既是主题,又是情节,形象地再现了全球金融危机带个中国南方企业及工人的厄运。虽然小说没有将对小人物的关切和大局势的观察完美缝合起来,情节的曲折性也冲淡了主题的悲剧性,但是毕竟解开了金融危机这个庞大“九连环”的一个小角。

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而次贷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商业,因此“房地产”这个行业以及房地产商人成了极为敏感的话题。王刚的长篇《福布斯咒语》(《当代》2009年第1期、第3期)描绘了一幅时代的名利场:一方面是资本家的色厉内荏,“空手套白狼”,将金融界官员玩弄与股掌之间;另一方面是国家推动下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破产及其导致的工人失业。如同封面所言,小说讲述了一个“1999——2009地产传奇原罪故事”,描绘了一部“当代资本家心灵史新世纪中国富豪宿命”。这部小说创作于2005年,历时三年完成,中间经历中国楼市疯长后的低迷进而再次的疯长,作为文学史上第一个正面的地产商形象,主人公承担着太多的文学之外因素,难免让读者产生和这些年频频在媒体露面的多位知名地产商对号入座的联想,他的笔触在写到这些人物时少有顾虑、犹疑,强烈的批判性与反思意识使《福布斯咒语》有着不止局限于文学范畴的力量。

六六的《蜗居》的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但真正发挥它文学效能是在2009年被改编为电视剧后,“一套房子引发的血案”、“一个残忍的性掠夺故事”、“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在豆瓣网、天涯虚拟社区、某微博等引起巨大的反响,作为热门话题久居不下;在中国高校最重要的网络社群之一水木社区,关于《蜗居》的争论半个月以来几乎每日都登上了十大热帖排行榜—。不仅是在集中讨论影视剧的专门板块,职场、家庭、爱情、房产、汽车、甚至笑话板块,都掀起了持久不退的《蜗居》热潮,一部电视剧引起如此连锁反应,在水木社区上还是头一遭。呼应现实的文学必然得到现实的呼应,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今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即房子问题过山车一般疯长的房价,涉及千家万户,几乎牵动所有人的心,“房奴”、“小三”------,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蜗居》中看到现实中自己的身影。在高房价的重压之下,不止一代人抬不起头来,亲情、爱情、人性等无不遭到异化、扭曲,进而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公平、正义、尊严、奋斗受到严重考验。北京电视台能停播这部电视剧,却不能终止人们对问题的思考,也不能取消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肖复兴认为,《蜗居》不是承载问题的一个筐,而是刺向当下社会和我们内心的一枚刺,让我们都隐隐作痛。

曹征路的《问苍茫》发表于《当代》2008年第6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它以深圳一家台资企业的劳资矛盾为切入点,全面叙写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变迁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重组。在以点及面,由表入里,以史鉴今的叙写中,《问苍茫》深刻触及了中国社会由农业转向工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变化,它既可以作为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深刻总结,也可以作为马克思《资本论》在中国的文学案例。这部小说被贺绍俊称作“新世纪的《子夜》”,而曹征路是当代中国的“小林多喜二”。如同《蟹工船》写于1929年却在金融危机之下的2009年,相隔80年后再度形成热潮,《问苍茫》写于2008年,却因为它深刻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几乎预示并提前展示了金融危机下的“劳资冲突”、“阶级矛盾”,用鲜活而沉重中国现实阐释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写作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局限于个体经验、私人想象,而“底层写作”也越来越失去生活基础和情感根基,日益变成“诉苦文学”、“安慰写作”的时候,曹征路自觉地担当起为工人兄弟和底层民众代言的责任,从工人及底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感受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发出被“和谐社会”所麻醉和掩盖的声音。《问苍茫》得到了陈建功、杨宏海、胡平、潘凯雄、梁鸿鹰、雷达、孟繁华、贺绍俊、施战军、邵燕君、张燕玲、李建军、姜诗元、张未民、李云雷、吴义勤、李朝全、彭学明等众多批评家的高度肯定,在某种意义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呼应,据媒体报道:金融危机时期,深圳在全国实践工人和企业之间的集体谈判,确定危机期间或者未来的薪酬福利水平,努力在危机期间重塑劳资关系及政府形象。政府已经开始行动,弥补了小说中的政府缺位现象。1

《问苍茫》已经越过了“底层文学”的评判已经无法涵盖整部作品。“劳资冲突”事关可喜的是,这说明这些有责任、有使命感的文学得到了现实包括政府的回应。从《那儿》到《霓虹》,从《贪污指南》到《豆选事件》再到《问苍茫》,曹征路的创作始终坚持作家良知、底层立场,并将思考上升到改革的措施和方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层面,将新左翼文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中国文学教育改革:
文学创意写作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格非进入清华大学,王安忆进入复旦大学,王蒙和张炜去了中国海洋大学,红柯去了陕西师范大学;莫言等去了人民大学,马原、张生在同济大学……,作家进高校,意欲何为?作家进高校,有什么用?200911月,经教育部审批,作为首批试点,复旦大学中文系将正式招收创意写作(文学写作)方向的艺术专业硕士(MFA),首次试点文学写作的硕士学位教育。复旦大学走培养作家的道路,打破“高校不培养作家”惯例,也挑战“作家不可培养”观念,陈思和认为,“写作水平是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而提高的。MFA(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并不培养文学天才,因为天才毕竟是少数,但MFA至少可以发现天才,并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释放学生的写作潜能。……要保持长久的文学繁荣,保证一代、一批作家的出现,而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通过系统教育给予作家底蕴和底气”。1

20094月,葛红兵牵头在上海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11月上海大学将文学与创意写作确定为重点课程,创建中国的文学创意写作学科事项也提上议事日程。文学与创意写作学科不仅仅培养专业作家,还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为图书出版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报刊业、新媒体业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文学创作者和创造性文案的撰写者。从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文学与创意写作不仅能够提供学科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且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我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之间建立一种现实而有效的连接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资源的开发提供后备力量。1
   
文学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必将给中国文学教育格局带来巨大变化。西方国家文学教育通常属于“艺术”范畴,以教授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为主,1936年爱荷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Workshop)发展至今,全美目前有153个授予艺术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的创意写作方向,开设822个创意写作班,其中37个还颁给博士学位。目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墨西哥、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也纷纷开始效仿美国,在大学设立授予艺术学位的创意写作系。当然,对于作家是否可以培养?学院式教育是否会挫伤艺术创造的个性?等等,学界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但是,事实上,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包含了一种企图同时追求自我表现(self-expressive)与实现自律(self-disciplined)的悖论,一种“制度下的个性化”(institutionalizing individuality)努力,它不会“批量制造无个性的写作机器”,谁也无法否认,美国战后小说取得的成就与创意写作学科的建立和带动密不可分。

在美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占第四位,其影视业与航空航天及电子业并驾齐驱;在日本,娱乐文化产业的经济收入,已超越汽车工业产值。文化产业振兴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以及文学创意写作会对当代文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但是文学写作必须在文化产业振兴中发挥自己的核心作用,却是时代的使命,也因此文学教育必须改革。

 

纵观2009年,既有《小团圆》的发现与出版,也有《废都》的再版,这些不代表2009年创作实绩,却显示了2009年中国文学大环境的新气象。2009年创作作品,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苏童的《河岸》、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张翎的《金山》、达真的《康巴》、瞿旋的《武训大传》、寒川子的《战国纵横》、王刚的《福布斯咒语》、于晓丹《一九八〇的情人》、张洁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张贤亮的《壹亿陆》、沈乔生的《枭雄》、温亚军的《伪幸福》、王小鹰的《长街行》等长篇以及冉平《青紫蓝》(短篇)走走《女心》(中篇)李浩《变形魔术师》(中篇)陈希我《母亲》(中篇)南飞雁《红酒》(中篇)丛治辰《过了忘川》(中篇)等等,未来他们中的哪些会被历史记住,成为2009尘埃落定之后的亮丽风景呢?



1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 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巢湖学院副教授;

1 王晓明:《重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中华读书报》2009916日;

1 白烨:《文学的新演变与文坛的新格局》,见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90919日;

1 韩浩月:《批评家集体失语网络文学》,《文学报》200935日;

[1] 杨鸥:《网络,改变的不仅仅是阅读(怎样看待网络文学⑧) ——写在<怎样看待网络文学>系列报道告一段落时》,见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44437。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612日。

4 《网络文学出于历史的临界点 张颐武:大爆炸来临》,《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20091015日;

[2] 酒徒:《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揭幕式上的发言》,见http://www.91.17k.net/xiaoshuo/2-2254/mulu/270586.html,后转载于《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

3舒晋瑜:《文学豫军率先实现集体网络生存》见《中华读书报》2009415日;

2 《公民韩寒》,见《南都周刊》20091030日;

1 李运抟:《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六十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5月版;

2 吴秀明主编:《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6月版;

3 张志忠主编:《中国当代文学6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月版;

1 消息转自:《讲述打工者故事的<问苍茫>》,人民网200943日,见http://gd.people.com.cn/GB/123942/123992/9077409.html

1 唐文佳:《复旦首设“创意写作硕士班” 作家王安忆领衔授课》,《文汇报》20091022日;

1 姜小玲:《文学创意写作学科还是空白——<功夫熊猫><变形金刚>这样的电影为何中国没有》,《解放日报》2009629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