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评说:
孔子承了文王之言解其《易》,史称“文言”。武王承了“文言”精神,手握农奴戟直捣殷纣庙堂。所谓文武之治,张弛有序。先秦文明承天启地,仰观吐耀,俯察含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总是站在高处,远眺着人类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长期地影响着具有共同生活经历的群族,这些思想一旦被人们掌握,便延绵不绝传了下去,在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无处不在的、持续不断的思想传承大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者往往扛着“孔家店”的旗帜,行着自利的勾当,千年有余......此不在话下。
近现代以来,中西文明冲突日见激烈。“两千多岁的中国老人”在1840年起与“300来岁的欧美工业小伙子”打起来了。老人打败了,腿折了,圆明园的家被小伙子烧了,辫子被人剪了,念叨哪些“臭烘烘的规矩”的“嘴”被人搞成哑巴了,男人被人奴了,女人被人睡了,孩子被人杀了......100多年来,中国人就这样,无论是权者、士大夫、文人、一大堆鸿儒、方鸿渐、阿Q、农夫、骆驼祥子、土匪、财主、老鸨、鸦片吸食者、封疆大吏和王保长、袁大头、蒋委员长、数不清的将军、士兵和妓女脑海中一片空白,一片空白......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大地上隐约听到了了两个微弱的,但是特别浑厚宽阔的声音:一个是鲁迅,他用匕首和投枪,直刺王朝黑暗,不拘手段的揭露中华文化中哪些“臭烘烘的东西”,以唤醒众人......还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毛泽东,他像武王一样用他的思想和行动“唤起农奴千百万”最后,在世界的东方从此立起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有明确国土疆界的,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鲁迅和毛泽东两人共同思想诉求认为:新中国,全新的中国;传承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她的千年文明传承一定是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的中国......
我们看到了,到了今天,也只有到了今天真正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才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那些短视的,没有任何远见的,“走到哪里算哪里的......”,翻来覆去学不像的,不识自己祖国文明的,自利的集团和个人都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慢慢地消逝,那些一时间“光辉照人”的所谓“大家”,他们被人们遗忘的速度就像他们当初“一夜发迹”的速度一样的快速。此时,余下的就只有像鲁迅和毛泽东这样一些伟大的思想导师,他们与中国和世界上凡是影响过人类文明的思想家一样,必然光照千秋......
徐风拂柳:《鲁迅于毛泽东》(原文):
鲁迅与毛泽东都经历了中国历史重大变革时期。前者年长,时值其思想成熟期;而后者则时值思想成长期。
鲁迅生长于以文见长的江浙,毛泽东生长于以武闻名的湖南(亦具有文的传统)。前者受到了良好、系统的教育,因而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了很大的名气;而后者更多地靠自学成才,奋斗艰难,在北京大学打工时(从事文职的民工)还受到某些知识大家的歧视。但两人都具深厚的文字功底。
他们都是本阶级的叛逆,也都是知识者的另类,都藐视所谓的知识权威。
他们都有平民化品格,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的是社会底层,而毛泽东到死都没朝“贵族化”方向努力过。
他们都热爱和爱护青年,鲁迅有许多青年至交,而毛泽东曾为小字辈评《红楼梦》受冷落一事而将怒火指向报刊和权威。
他们都同情中国妇女,鲁迅有不少为妇女叫冤的文章,而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是毛泽东把广大的旧式中国妇女从枷锁中解放出来。
他们都深爱中华文明,深谙中国历史,但都对传统中的迂腐、僵化、骄傲自大、固步自封等痼疾进行了强有力地批判。有所差异的是,鲁迅是思想者,其武器是笔,去揭露、去戳刺、去唤醒;而毛泽东不仅是思想者,还是行动者,拿下了江山,他的武器是权力,干脆来个开膛破肚,进行一次大手术。当然,动刀的结果是更痛,流血更多,在去病灶的同时也难免要伤及好肉,但却更有效;肉是可以再长的。
毛泽东与鲁迅有如此的默契,谁能怀疑他是从心底里敬重鲁迅。现有一种说法——毛泽东利用了鲁迅。谁不愿找朋友支持自己?更何况他们是灵魂的同道者,毛泽东找上鲁迅自然而然,有何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