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为什么在中国还是重要的?


  “孝”对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影响。“孝”被孔孟诸儒大力宣扬并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生生不息。“孝”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保障。农业社会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只能实行家庭养老,强调孝道就是督促子女负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孝”既然与生活保障的经济需求有关,子女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生育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所以中国向来有“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说法。“孝”应该认为还体现了人的自然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这种社会性首先反映在家庭中,家庭是世俗中人的最先也是最后情感归依,子女因此是父母老时给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孝为人之本”。这种价值设定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理性安排。

  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养老问题。中国如今工业化尚未完成,还没有成为“富裕国家”,人口老龄化却已扑面而来。我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增加800万人。这样迅速扩展的老龄化进程,绝不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完全应付的。中国今后能不能建立起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一个问题。在此情况下,不发挥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来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对中国来说可能将会遭遇一场人道主义灾难,特别对农村老人来说更是如此。

  另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有缺陷,只偏重于从经济上解决养老问题,而没有顾及老龄人的精神需要,而现在许多空巢家庭中老人的精神孤独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愿意选择在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