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东华先生的
《发现母亲》
(七)
关于早教家教的精僻理论4
蔡笑晚/评
下面我继续把王东华先生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有关家教、母教、早教理论的精要概括为下:
(31)孩子的玩不应该是瞎玩。应该是有目的的玩。有目的玩,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是一种教育),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孩子慢探索,那么人类肯定还在茹毛饮血的阶段。
(32)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浪费不是官僚主义···而是对儿童智力的阉割。
对于一个孩子的大脑,人们可以拟出一个功能发育的时间表。人们完全可以说孩子身上有一个先天生物钟。它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的时间。
(33)对儿童智力造成阉割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智力是天生的、遗传的、固定不变的”这种观念。这种理念认为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内部已经具备了天生的结构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外来的推动对这种结构是不会产生本质上的影响的——这种理论称为“成熟优势”。
(34)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早期教育被看成没有作用,只能消极等待自然成熟,人们相信在学龄前幼儿没有教育和学习的可能性。现在的学校教育制度正是建立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上的。更多的家庭面对孩子的童年都会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那就是让孩子——玩。
儿童的智力阉割日重一日,今天就是我们好好反思的时候了!
(35)一旦错过时机,有许多东西是永远掌握不了的。
我们忽视了孩子教育中的最佳时期···我们是孩子已经养成坏习惯之后再去教育的。我们人所有教育都是再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德尔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错过了大好良机,因为人们忽视了孩子发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时期。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36)巴甫洛夫认为儿童习惯的需要形成是以儿童大脑里某种神经联系系统为前提。这是大脑高级部分的动型(动力定型)。破坏这种定型对于一个人常常会体验到一种痛苦。因此良好的早期教育,建立良好的大脑动力定型是很重要的。不要等不良的动力定型建立这后再去改变它。因为这是非常困难也非常痛苦的事。
(37)儿童将成为怎样一个人,主要决定于你们在他5岁前把他造就成什么样子。
(38)家庭的早期教育使孩子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协调。
(39)对于宇宙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人类目前还不能把握。但对个人无意识,已有所把握。现在的研究来看,个人无意识来自人的童年。
童年经验构成的人生基调,正是本我的自然人的构成。
孩子长大之后被母亲和社会要求做,这个规范构成了自我。(实际上所做的)
而理想中应该去做的构成了“超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