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锡山的绿色畅想


  生态锡山的绿色畅想

  

  周仕凭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南临太湖,北通长江,位于无锡市东部,这里充满朝气和活力。

  这个蓬勃发展的新兴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让“生态锡山”的绿色畅想渐成现实。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锡山区区长陆志坚说。如今,这一认识已经成为全区自上而下的共识。近年来,该区坚持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工作的各环节,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彻底转变。

  意识决定行动。在建设上,锡山区始终坚持“先环境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扎实推进基础性环保工程,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环境水利设施、绿化造林等重点环保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水、气、绿等显见性环境问题。

  在工业上,该区按照“调高、调新、调轻、调绿”的工作思路,着眼于促进先导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中间分离、两端延伸为主要思路,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三个“两手抓”,加快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两高两低”先进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育苗造林”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863”计划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信息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台商科技园、软件园等优势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等新兴产业,努力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

  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大集团、大企业战略,使全区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5%,更涌现了红豆、大明、兴达等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明星”企业。近年来,锡山区还坚持不懈推进布局集中化,坚持以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优化要素组合和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科学设置产业发展定位,推动项目、企业、产业的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区的产出规模和水平。

  在农业上,锡山区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以山水资源、田园风光为主,寓生态保障、观光旅游、研究开发、科普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目前,绿羊花卉苗木园成功开园并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代农业博览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红豆杉高科技产业园、太湖水稻示范园基本建成,斗山农业生态园建设进展顺利。“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战略的实施,成功构建了产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明显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加大“效益百万、经营千亩、服务万亩”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积极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不断推动农业向生态、安全、高效方向发展。

  锡山区在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这道“加法”、“乘法”的同时,还铁腕实施“减法”和“除法”。近年来,该区坚持把和控制污染排放作为落实环境保护制度、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五小”企业、“三高两低”行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整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有效缓解了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三年来,全区已依法取缔、关停和搬迁200多家污染企业(作业点),对40多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

  方兴未艾的生态建设深刻地改变了锡山的城乡面貌。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这块版图再次秀出江南水乡的倾城之美,宜人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释放出太湖明珠的无穷魅力。

  近几年来,锡山区始终坚持把“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导向,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亩均投入产出强度均有所提高;坚持把节能降耗放在重要位置,相继出台节能降耗、主要污染物减排三年行动纲要,切实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技术改造;开展建设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城市创建等活动,通过改进工艺、改进技术,促进中水回用和重复用水,不断降低生产耗水率;切实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示范企业的成功实践,带动面上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再生利用。目前,全区已有7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9个工业园区全部通过区域环境评价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5家规模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认证率达32%。开发区创建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30多家企业建成为循环经济示范点。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优化美化人居环境作为根本目标,打造宜人宜居的和谐新锡山,并在环境保护上实施了“三大工程”。

      ——秀水工程。锡山区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抓好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对全区3大水系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方式,明确河道管理责任和要求,对河岸和河边进行系统洁化、绿化和美化,并切实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巩固扩大整治成果;加快构建由“三纵”“四横”骨干河道组成的调蓄自如的新水系,从整体上改善我区河流的水动力问题;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和增建部分水利工程,重点建设了东北塘东风桥白屈港调水工程,进行合理适量的调水,提高水体复氧能力,增大水环境容量。今年,我区又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加强截污、治污、控污、减污能力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左右的资金,通过建立“河长制”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两项机制、实施六大工程,对锡山区域范围内所有村级以上河道(荡)进行水生态综合整治。

      ——蓝天工程。严格控制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目前已投资2000多万元,对35吨以上电厂锅炉全部进行了除尘脱硫设施改造。严格控制燃煤锅炉污染,在停止审批新建燃煤炉体,推进区域集中供热,逐步淘汰供热范围内燃煤小锅炉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工业窑炉和其它供热锅炉,燃煤含硫率控制在0.8%以下。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全面完成安镇、羊尖、鹅湖、锡北、东港镇的高压环管和中压主干管网的建设,加快天然气用户的置换和发展。

      ——绿地工程。根据生态建设规划和锡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体现个性,积极开展“绿色锡山”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干道、绿色河岸、绿色村镇、绿色家园建设,积极构建以城市公共绿地、道路主出入口、居住区为点,主要功能区域周边、河湖沿线、交通干道两边生态防护林带、绿化隔离林带、生态景观林带为线,斗山、翠屏山、嵩山、北兴塘、宛山荡、鹅湖“三山三水”为面的生态绿地系统,已累计造林12.5万亩,建成馨和园、羊尖市民广场、和泽公园、东升同乐园等一大批群众休闲憩息场所,真正把生态建设的成果落实到改善人居环境上。

      ——宁静工程。在拓建城区道路、提高道路标准的同时,加强城区交通干道的噪声管理,在部分交通干线设立了禁鸣标志,对违章车辆予以严肃查处,有效控制了噪声污染;广泛开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活动,对主要建筑工地实行封闭施工,并禁止夜间违章施工,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污染。深入开展城区服务业专项整治,对饮食、娱乐、加工生产行业严格实行环保前置审核,对确有扰民现象的进行重点整治,严格执法监督,收到了明显成效,为群众创造了平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宜居工程。目前所有乡镇(街道)均达到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要求,并获得江苏省、国家环保部的命名。积极开展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示范村、绿色学校、绿色宾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卫生镇村等基层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夯实生态区建设基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六清六建”、“三清一绿”为指导,深入开展以村庄整治“八化”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家级、省级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建成比例不断提高,省级生态村比例超过5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6%,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既有稻香鱼肥、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风貌,又有生活便利、富裕文明的现代气息。

       锡山区环境保护局局长王彪说: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优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锡山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为全区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秀美的人居环境。

                                                 

                                             《环境保护》杂志2010年一月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