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刚需——通胀下的焦虑选择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人民币对外贬值,对内贬值。而国人的现状是:没钱的,生活压力提高,不仅仅是“蒜你狠”、“豆你玩”了,直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用品,涨了。有钱的,分二种:一种是有钱的都花了——投资也好,消费也好,现在口袋里也没多少钱了——安耽了,也就没什么想法。因为该花的花了,没准现在还就等着通胀呢。另一种是有点钱(大多是好不容易省吃俭用下来的),又不知道买什么投什么,股市有风险,楼市又一天到晚要打压,眼看CPI节节高,储蓄变“负债”,……一句话:焦虑得很!
但,看来看去,还是房产摸着放心,买着省心。而2007年以来的房价涨幅刺激着他们,2009年的房价跌而反涨更是让他们坚信房价即使跌,也是跌后涨得更快。这,就成了眼下楼市房产消费者的主要来源。针对近阶段调控声声仍置业的一部分保值投资抵通胀的消费者,我提出这个名称,称之为“投资刚需”。
投资刚需,在购房选择中,由于迟出手而又资产缩水更显焦虑,到最后,也不管什么地段什么户型,价格能承受,买了再说,“总比存银行好”,这是他们放低了投资回报要求。
投资刚需为何盛行,成为近期楼市的购买主力?除了与通胀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预期有关,试想抗通胀的商品有很多,黄金、大宗消费品等,但为什么很多选择把储蓄搬回调控不已的楼市,主要原因还是基于对房价的上涨预期,只是这个预期与以往那种纯投资回报相比投资回报要求低了点,只要跑赢CPI,但这样的预期仍是基于楼市还要涨不会跌的前提,如果楼市平稳甚至下跌呢?
【预告】:不少学者或业内人士一直认为中国房价偏高的理由是租售比低或者是房价收入比高。笔者以为不然,为什么租售比高低不是房价涨跌的主要因素,让我买个关子,且待下文。下周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