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成模具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


  模具产业拉开盛宴帷幕

  30年前,珠三角靠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终造就大繁荣。然时移势易,转变发展模式成为新的方向,沿海传统的优势制造业正让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大量代工企业利润已降到5%以下,甚至命悬一线。有的选择内迁,有的干脆放弃。而在这场沿海产业内迁的变局里,沿海地区政府的“推”和内地政府的“拉”,左右着企业迁移的速度。虽然在这些传统产业中,不乏优秀企业正努力升级转型,然而它们的附加值毕竟低于高新技术企业。“地价最终将成为产业结构和区域调整的发动机。”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表示,大量资源向沿海发达地区涌入,导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承载量越来越高,也使得地价越来越高。发展高端服务业,用最小的土地投入产生最大的价值是沿海地区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规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只能黯然离开。作为继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全国副省级新区,代工企业进不了重庆两江新区,但它们可以落户周边区县。璧山县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同样认为,富士康此类加工贸易企业的落户,示范效应大于实际贡献。在这场硝烟弥漫的企业内迁争夺战中,不少政府部门实际看中的是“母鸡效应”。他们希望在它的帮助下迅速集聚产业,产生“母鸡效应”,加快沿海地区企业向内地迁徙。

  长期研究产业转移的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安认为,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甚至高过一些沿海地区。这不是因为西部第三产业发达,而是因为第二产业太落后,必须先发展增强第二产业,再向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吸引龙头加工贸易企业落户,不仅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立竿见影,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聚集相关配套企业。一旦形成产业链条,就能为更多相关产业提供配套,自然能吸引到更多的母鸡,然后又带动更多的小鸡,最终加快产业转移速度。

   富士康等代工企业的“母鸡效应”已经显现。根据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数据,随着惠普、富士康等项目投产,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亿元,同比劲增48%,惠普、富士康的产值占总产值的1/3。

  在人才培养上,“母鸡效应”也已显现。西永微电园毗邻大学城,一些职业学院等机构已开始根据驻园企业需求,开设企业所需的相关专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惠普研发部门本地人才的比例从不足10%迅速上升到50%。而大量相关产业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将支持更多企业进驻。 “真正的产业大转移还没有开始,这只是爆发前夜。”吴安认为,随着产业集群日益完善以及工业基础的增强,沿海地区企业的迁移将会加速。数据显示,重庆吸引内资每年增速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但房地产占比很大,制造业占比较小,这并不是真正的产业转移。他预计,未来五年,制造业在投资中的比重将占到大部分,一些目前只在重庆扩大产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出现整体迁移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在罗百辉看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是否会放慢还不确定,但中西部的发展速度一定会加快。随着长江中上游地区基础设施飞速改善,物流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又加上内地市场的快速崛起,让过去有迁移想法但觉得条件还不成熟的企业,觉得投资内地已经可行。罗百辉表示,各个经济板块之间的均衡发展要靠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而杠杆就是地价和投入产出比。香港用了10多年时间,超过八成的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如今,沿海地区的产业再向内地转移,重庆市模具行业一场重大产业盛宴正在拉开帷幕,重庆西部模具项目无疑将成为众多港企挺进西部的重要桥头堡。

  50亿模具市场等待掘金

  据媒体报道,目前重庆拥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模具企业达到上千家,主要分布在石桥铺重庆钟表厂模具小区外、石桥铺兰花小区、二郎、沙坪坝烈士墓、青木关、白市驿、北碚同兴以及璧山等地。它们涉及车床、磨床、数控加工以及吹塑、注塑等模具生产,产品几乎全部是供应本地制造企业,仅有少量销往四川。全市模具企业的年产值10亿元左右。

  据重庆市模具协会副秘书长赵青陵介绍,重庆市汽摩制造业所需模具占了全市制造业所需模具的75%。在汽车摩托车80%以上零部件必须依靠模具成形的特定条件下,由于重庆市模具行业无法提供高技术、高科技含量的汽摩模具,汽摩行业的模具大多从外地购进。据重庆鹰爵科技五金产业园有限公司陈总经理介绍,2010年重庆市制造业所需要模具约在50亿左右,其中80%以上是从外地购进的,仅长安集团一家,每年就要投入上亿元到沿海甚至国外定做模具。在外地模具企业大举进攻下,重庆市上千家模具企业在本土市场分得的蛋糕仅20%左右。目前,重庆市模具企业生产的模具虽然包罗万象,但大部分是为汽车和摩托车生产的冲压模和压铸模。在重庆市汽车制造业所需模具份额中,进口占15%、国内60%、本地25%;摩托车业所需模具来源为:国内65%,本地35%。这两个数据显示,外地企业已经吞掉了重庆市汽摩业模具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而重庆市的塑料模具和大型长寿命模具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下风,所占本土市场不到10%。

  亿和谋划西部汽车模具版图

  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亿和精密工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提供垂直整合服务之精密模具、产品及设备组件生产商。始建于1993年,员工5000余人。于2005年5月11日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份编号838)。

  集团产品广泛应用于OA办公自动化设备类、手提电脑等消费电子类以及汽车配套零部件等领域。现有重要客户为世界著名的OA设备及消费类电子制造商,如Konica Minolta、Toshiba、Canon、Epson、Brother、Ricoh、Fuji-Xerox、 Kocera-Mita以及全球知名的欧美企业Emerson、TYCO等,其中日本客户占了90%以上。

  亿和精密工业控股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包括亿和精密金属制品(深圳)有限公司、亿和塑胶电子制品(深圳)有限公司、亿能精密部品有限公司、深圳亿和模具制品有限公司、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等分公司。

  集团在珠三角地区的生产基地位于深圳。“亿和科技工业园”占地6万多平方米,主要从事精密金属模具及塑胶注塑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金属产品及塑胶注塑产品的生产、精密金属轴类零件的加工生产及组装服务;座落于“深圳模具产业集聚地”的“亿和模具研发中心”,占地5.4万M2,专事负责精密模具的研发、设计和制作,以增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座落于深圳市宝安区公明街道「深圳模具产业集聚地」的深圳亿和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共2栋生产厂房和2栋员工宿舍,总建筑面积6.5万m2,已经成为一个以汽车模具业为主导,产业化发展的专业研发模具生产基地。

  为与长三角的目标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集团以积极地姿态在长三角地区再建生产基地——购地12万m2成立“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正式投产。

  在对重庆市投资环境和模具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了解后,亿和精密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开始谋划西部汽车模具版图,拟投资1.1亿美元在重庆建立汽车配件精密模具以及金属和塑胶类零配件产品生产基地,目前正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书。该项目的落户将有力增强重庆汽车产业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

  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内地城市主动寻求产业承接,一“推”一“拉”左右着沿海传统型产业的内迁。以打造中国汽车模具基地为已任的亿和集团拥有完整的模具产业链、价值链。以推动模具产业优化升级的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指出,在国家西进战略和沿海企业内迁的大环境下,亿和投资重庆西部模具产业基地将成为有史以来的一场历史盛典,更是重庆市模具行业整合的一场重大产业盛宴。重庆模具产业的发展前景,不仅关系到重庆几十亿元模具市场蛋糕由谁瓜分,还关系到重庆作为国内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前景。亿和精密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将一如继往地秉承“全情投入 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把集团锻造成为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以设计制作模具业为根本的、能够生产精密金属冲压产品和精密塑胶注塑产品 进而实现整机组装方式的OEM制造商。

稿源: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