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乡话菏泽


菏泽古称曹州,历史上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曹州武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
菏泽武术源远流长,尚武之风代代相传,是菏泽武术传扬的主要原因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设私学,境内就有人向他学习“射”术。秦汉之后,武术的传授主要与宗教、会党及武举考试紧密相连。南宋末年,观城(时属濮州,治今鄄城县旧城)人李志常从师于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的丘处机,并将随其师赴西域谒见成吉思汗的路途见闻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致使道教系统的武术流派在菏泽得以流传。明嘉靖年间,佛教信徒梁山法兴寺主持西竺禅师在梁山郓城一带广授少林拳法,曾亲率憎兵三千余众开赴胶东支援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据记载,仅清代科举中就出了武状元2人,武榜眼2人,武进士23人,武举人人数更多。民国时期也涌现了一批雪耻“东亚病夫”的爱国武要高手,如菏泽城东耿庄村的杨士文在上海与日本武士比武中获胜,令国人扬眉吐气。革命战争年代,曹州大地上武术健儿的杀敌报国英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
民间会党活动、设场习武也是武术传授的渠道之一。如:起源于宋代的白莲教,满清时期的义和拳、捻军、大刀会等。他们都以设拳场、练习拳术为活动方式。现在鲁西南地区流传最广的梅花拳(亦称花拳)实际上是义和拳的一个支派,至今,梅花拳已传至二十余世。菏泽一带民间设场练拳授徒一直持续不断,从而为本地武术活动的广泛发展奠定了基础。少林派洪拳在清末经任恒太(河南清丰县人)传给菏泽西北朱楼村人朱孝章、朱风君,至今已传至37代。跑拳原是佛教峨眉派拳法,清代菏泽安兴乡尹楼尹师傅从河南张风理学艺,然后在菏泽、曹县、成武等地传授。
武举应试获功名也是促进武术传授普及的重要因素。曹州一带打拳习武的人多,获得功名的人也多于其他州府。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选举志仕籍一节载,仅清雍正至乾隆前期,境内取得武进士功名的就有13人,武举人数更多。清光绪年间,曹县张白庄人张均平倡办武学,其子2人进京科选时,同时金榜题名,分别晋升“蓝宝石顶”武义都尉(正三品官)和“珊瑚顶”武功将军(从二品),皇帝钦封“御前双佳卫府”,名噪一方,成为乡人效仿的楷模。由此可见,旧时曹州一带武学之兴盛。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武术活动遍及全区,赛事不断。目前,在“练武健身”的文化思想主导下,全市群众性习武活动正普遍开展。在菏泽,刀、枪、剑、棍,武术爱好者都能耍上几下,而样样精通者也为数不少,尤其是近20年间,武术已构成菏泽市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菏泽武术迅猛发展,不但涌现了武林女杰张玉萍,当代全国武术状元陈超以及马中轩、鲁国庆、李建宾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优秀武术运动员,而且在1985年至1996年的全省“希望杯”武术比赛中,菏泽市保持了团体总分12连冠的骄人佳绩。同时,自1992年以来,郓城、菏泽牡丹区、东明、单县、鄄城、巨野等县区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武术之乡”,全市有4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菏泽现有武术协会10个,常年习武人数达35万余人,正规武术馆校67处,武术辅导站点千余处,传统拳术功法如梅花拳、洪拳、水浒拳等约39种,并且套路技法完整。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菏泽武乡的一大产业资源。根据武乡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保安大市”的战略,正确引导菏泽武术走出了单纯习武健身之路,开展武术文化建设,向武术产业方向发展。多年来郓城宋江武校坚持在武术文化上做文章,其“狗娃艺术团”于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炮打响后,“狗娃们”闹红了半个中国,并先后10多次闯出了国门,其精彩演出令国际友人赞叹。菏泽牡丹区赵登禹武校与巨野中原武校联手组建了山东菏泽武术文化展演团,并在欧洲几个国家进行了巡回展演。曹州武馆与德国汉堡武道馆签订了友好馆校协议,进行武术交流。山东搏击运动学校花巨资拍摄了电视系列剧“花乡豪杰”等,既弘扬了中华武术,又扩大了武乡菏泽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菏泽武术门类异彩纷呈 菏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武术拳种就有39种之多,如梅花拳、大洪拳、二洪拳、掌拳、炮拳、查拳、猴拳、少林、螳螂、太极、形意、八卦掌、西凉掌、阴阳掌、伏汉拳、醉八仙拳等等。在菏泽比较普及的主要有以下拳种:
长拳,在菏泽流传较广。经多年变革,地方特色较浓,有拳术14套,器械18套,徒手对练百余套。炮拳,出于少林拳,明末清初传至菏泽、曹县、成武、东明城乡。动作刚健有力,虚实相兼,攻防严密,招式多变,有拳术18套,器械18套,徒手和器械对练11套。花拳亦称梅花拳,清乾隆年间传入菏泽。此拳遍及全市,其流派有三:一是干枝梅花拳,它注重轻功,;二是落地梅花拳,讲究底盘。三是中心梅花拳,注重腿法。市内流派属干枝梅花拳,它吸取落地和中心梅花拳的精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种。特点是:动作大方,刚柔并济,快速勇猛,攻防自如。
少林拳,有拳术14套,器械25套,对练29套。流传于曹县、郓城、鄄城城乡。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吸收了龙、虎、蛇、猴等12种动物的技能专长编创成的。动作整齐、简练、发劲较刚。在菏泽、东明、巨野多有流传。
八卦掌,以摆扣步走转为主,注重党法变换。在鄄城、郓城、菏泽多有流传。通臂拳,有摔、拍、穿、劈、攒基本掌法。在单县、曹县、定陶多有流传。太极拳,柔和、缓慢、轻巧的拳种,在全市流传普遍。
菏泽武术馆校遍及全市菏泽素有习文练武之风,因此,在民间设场、馆教授拳术者比较普遍。如历史上的菏泽国术馆、曹县国术馆、郓城县国术馆、成武县国术馆等等。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菏泽市的武术事业有了更大发展,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更为普及,一些武馆和武校也应运而生。目前,全市各类武术馆校达1828处,有市县(区)级武术协会9个,授拳习武的场所200多处。曹州武术馆、宋江武校、单县民族武馆等还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其中著名的有:
名扬全国的宋江武校
自从在199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狗娃闹春》之后,宋江武校誉满海内。在1995年的全国重大活动中,狗娃艺术团演出的节目有10次被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每次都获得优秀节目奖,并于人民大会堂两次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十周年校庆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专程到校祝贺。
宋江武校是一所既 学文又练武的武术学校,是北京体育大学在山东扶植的唯一武术学校。该校始建于1985年,现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学生三千余人,设有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和中专的文武结合玉36个,摔跤、散打、拳击、柔道、跆拳道等全武班12个,教职工296人。近几年来,该校先后向国家队、中国武警总队以及北京、山东、武汉、成都等体育院校、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和学生843名。在国际、全国和小重大比赛中,先后夺得金银牌418枚。该校先后有98名学生分别在《黄河大侠》、《国际大营救》、《小醉拳》等多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山东电视台专程到该校拍摄《妈妈,听我说》、《武林新星录》等专题节目,国家武院和山东武馆联合在该校拍摄了《中国散手》,中央新闻制片厂专门来该校拍摄了纪录片《宋江武校》。
该校连年被国家和省地县评为体育先进单位。校长樊庆斌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体育积极分子、省地十佳杰出青年,并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新长片突击手”的光荣称号。王光英、、程思远、卢嘉锡、费孝通、迟浩田、王首道、李德生等十几位国家领导人专门为该校题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单位专门报道了该校的事迹。
弘扬国萃的曹州武校
曹州武术专业学校是经省、市、体委、教委批准由贾龙生老馆长于1986年3月创建的。他8岁习武,素得真传,武德高尚,功底深厚。一生参加过省级、国家级大型武术比赛28次,荣获金牌8枚、银牌15枚,7次甲等奖,在他亲手制订的“以文保武,以武保文,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宗旨指导下,学校几经波折,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目前学校占地260亩,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现有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11个年级66个教学班,500名师生员工生源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文化课教学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进,全日上课,并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和微机课。学校的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各种教学设施齐全。
武术训练按国家体育运动司编制的统一套路和国家规定的比赛规则,利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每天训练3个小时。北京体院、沈阳体院、山东体院等名牌大这都把该校作为教学实习基地。西安体育大学的耿鸿朋教授、青岛的武术大师徐学礼先生、张万福先生以及中国武联和省武术院的领导专家,每年数次来校指导。建校15年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种人才12000名,获武术比赛奖牌1228枚。2000年9月在莱州举行的山东省电力“彩虹杯”武术锦标赛中,该校12名同学参赛,在淄博举行,3名同学参赛,荣获查拳、螳螂拳、通臂拳、流星拳和刀里加鞭5枚金牌。2001年4月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举行的全国武术邀请赛,7个项目的比赛,该校获4项冠军。2001年9月,山东省“临烟”杯武术(套路)锦标赛,该校18名队员夺得7枚金牌,13枚铜牌,并取得男女甲组两个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