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鲁迅精神


  我从乡下跑到城市,一转眼已经十一年了,期间所阅读的所谓“大师书籍”,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书籍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中国作家。

  但有一个人的作品,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个作家就是鲁迅。

  (轻松点论述)鲁迅,大家伙儿都认识吧?可能没和他喝过酒,至少读过他的作品吧?注意我说的是鲁迅,可不是周迅喔。鲁迅者,周树人也。一个个子矮小、瘦巴巴的干老头。换在当今,一个标准的三等残废。不太爱讲卫生,一件脏长袍穿在身上三个月都不肯脱下来换件新的;爱穿胶皮底的布鞋,估计还有脚气。爱看书或者买书,不好上网。在买书这方面很舍得下血本,但在其它方面就吝啬的多——“要在平时,少我一个铜元我都不肯的”(鲁迅语录)。

  老鲁小时候也算是一个小“富二代”,从相关传记看,他家至少也曾是小康,后来虽说破落了,估计也不会是赤贫——否者怎么可以在日本留学那么多年而且还不用课余打工刷盘子?即使是公费,生活费总该要的吧?他哪里来的钱?就那我说吧,早就想去国外遛个弯儿,顺便拿个洋文凭回来(据说在国外文凭特好拿,哪怕是假的),或许还能骗个洋妞回来。。。。。。可咱爸咱妈就是没钱嘛。怎么办,没法办,用老鲁的话说,就是“简直无法可想”。

  也许,鲁在小时候就知道“学好数理化,走变天下都不怕”的格言,先选择了学矿务,估计学的也不怎么样,又又去小日本国“专升本”,读医学,据说学的不错。我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里看过他上学时候,当时藤野先生给他批注的医学解剖学笔记,写的相当认真细致。本来如果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做成医生律师这些有前途的职业了。。。。可惜后来因为看了个片,一个关于杀中国人的限制级的战争片。他彻底改变了职业取向,从理科转向文科。可不要小瞧这个,我个人认为,鲁迅之所以能写出一些如标枪一样尖锐而且精准的文章,和这个有莫大的关系,就像手术刀般解剖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它有着理工科的科学标准和工具,而这个——正是鲁迅区别于中国其它传统文人之处——具有严谨的科学素养,这样就避免了中国大多数文人的毛病——要么流于空洞无物,要么玄奥无端,要么吹牛吹上天,要么感情用事辩论问题,换句显得比较有水平的话就是:中国人太爱将应然的东西当作实然的东西讨论。缺乏逻辑的训练,这样就不可避免辩论着辩论着就开始吵起来了,甚至大打出手。

  我眼中的鲁迅,有几个很好玩的特点,一孔之见,望读者赐教。

  一是鲁迅很爱钱。其实这不算特点,因为一点也不特。我还没看到一个不爱钱的人。以往的鲁迅研究作品,总把鲁迅描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鲁迅一直对钱很关注,从他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几乎每天都如实记载钱财的收支状况,如“买面粉付1.5元。。。。”这简直就是一个家庭煮男嘛!为了版税问题不惜与出版社对簿公堂。尤其对某某在某日借他几元这样的事情记得尤其详细。话又说回来了,他也很能赚钱:老鲁的收入有三大块:工资收入每月300块大洋(这是固定收入),而且还去其他学校兼职讲课。甚至考研辅导、MBA研修班请他他也去。。。。。。。这简直就是一挣钱猛男嘛。这还不算他的稿费收入。300块大洋是个什么状况?当时普通北京人每月解决温饱只用3块大洋。但鲁迅花钱却很节俭。不怎么买奢侈的东西,一则可能是文人习气,不太注重生活享受,二则也可能是确实吃力,虽说赚钱多,但每月除了给家里固定邮寄100多元外,还要资助弟弟周作人的生活。当时过的也许并不滋润,余钱很少,否者他怎么不在北京那么多年单身不找个女朋友呢?除非生理心理有问题,最可能就是没多余泡马子的钱。(属于个人猜测)

  二是鲁迅很‘好色”。鲁迅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这个我就不用过多举例了。包括人们疯传的和自己弟媳的风流轶事外,还有就是晚年泡了个自己的女学生做老婆。这其实也没什么可指责的,文人往往感情比较丰富。另外我所说的好色,不仅仅指好女色,而是好所有的‘色“,即所有美的事物。鲁迅很爱美,尽管穿的很马虎。你可以看下面他留下的照片,多好的一件毛衣啊,愣让他穿成这个样子,还不忘摆个pose呢。

  鲁迅的文章很漂亮,字也写的好,我看过纪念馆中他留下的遗物,虽旧,但很整洁,字也写的规范,哪怕是草稿。而且,鲁迅还很爱画画,对美术很感兴趣,尽管画的东西一般人很难看出画的是什么东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很爱美。

  三是很看不起中国人。鲁迅很爱国,但打心眼里看不起中国人,甚至他自己,但还保留希望,真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很了解中国人骨子里长期养成的劣根性,尤其是在日本这样的相对先进的国家里,对比自己的国家落后有着强烈的体验。从中国人喜欢围观看剥羊这一事例。鲁迅就看见中国国民性的另一个侧面:“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牺牲”作为看客们的祭品,无论是“慷慨”还是“觳觫”,对于他们的意义,只是获得些许生理上的愉快而已,从中可见看客的麻木与冷漠。正是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对任何事件都不用动情,不用动心,只是冷漠的去“观照”,即使是“活剥”这一残忍的行为。老鲁的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完整的国民众生相。在这里,有《狂人日记》中或看或笑或议论狂人的赵贵翁和大哥,有《孔乙己》里咸亨酒店的孔乙己的迂腐。有《明天》里在帮助的幌子下赏玩单四嫂子的失子之痛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有《祝福》中取笑祥林嫂不幸遭遇的柳妈及鲁镇村民。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落后从来不仅仅是经济的落后,更主要的是国民的愚昧落后。说点题外话,落后的国家往往都有相似性:比如说一样的顽固和保守,一样的残忍和不人道,一样的专制和独裁,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凡是老美大力打击的国家,一般都符合这些特点。比如我们隔壁的金胖子的国家,比如伊朗,比如古巴,还比如我们天曹。我推荐看一部电影《被投石处死的索拉亚》,你看了以后,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你如果再比照一下我国历史上的贞节牌坊,你会发现落后有着惊人的相似。

  最后,也是最有争议的一点,就是鲁迅对中医的否定态度。鲁迅是很排斥中医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这是他说的,关于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他老爸被庸医致死缘故,从而产生的一种偏激的看法。但我认为这只是诱因,根本原因还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能保留。而且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他对中医的这个著名论断,是在新学堂接触到现代医学,与中医进行比较之后,理性思考的结果。

  关于中医中药,我以前也发表过一些自己的看法,总体意见是中药中医大部分是历代经验的总结,有部分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从总体来看,它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诊断的知识,不能解释其原理,即使有所谓原理,也是“玄而又玄”,无法量化传承,而且有些是显然错误的,如认为心是思考的工具等。最关键是,我们的中医到了现在就一直没再发展,即使是有效的、有用的,也不能一直吃老本吧?我想鲁迅也关键是对人们过于迷信中医中药有关。

  有些网友对我发表的关于中医药的观点很不以为然,对我进行了很多驳斥,可惜我们辩论的观点本身不在一个平台上,如何辩论?本人从没否认中医和中药的部分有效性,只是为部分迷信中医的人提个醒:不要迷恋于历史和老祖宗而忽视了脚下的前进,也不能因为只是自己的就迷恋而不认识它的局限性而“敝帚自珍”。

  时刻保持警觉,不断保持批判和怀疑的精神而又不丧失信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