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什么


  据说现在的中国人差不多都已经是知识分子了,这好比你如果去山东和四川这两个地方,即使你是个蹬三轮车的师傅,当地的居民也称呼你“老师”一样,什么东西如果多了,也就没有什么稀罕了。当然说出中国人差不多都已经是知识分子这一结论,前提可能已经是把知识分子定义成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的人群了。从这个意义讲,那知识分子就多了去了。不过我总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传统讲,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至少应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具有比一般民众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诸葛亮老先生有点气象学的知识,在三国那个年代就很了不起,尤其是得到验证——草船借箭成功,那诸葛亮在当时绝对是相当牛逼的知识分子。但如果把他搬到21世纪的今天,可能也就不稀罕了。他不会英语,也不会电脑,也没有驾照。。。。。

  二是具有独立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思维。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可能是人云亦云。当下有好多“砖家”和“叫兽”,只会歌功颂德,那就不是知识分子。不过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知识分子下场往往很惨:轻则“焚书”,重则“坑儒”。最次也得关你牛棚或给你上学习班,或者干脆让你“蒸发”,包括你的书籍、文章、帖子,以至肉体。

  三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群人(用“群”来做人的定语我一直很不解:就是因为群这个字里面的羊字,看来古人一直认为人和畜生都差不多,人最多也就是一高级畜生而已。我不知道其它民族语汇里用什么做人的定语),往往也许穷的连裤子都没有,哪怕穿着条破短裤还在那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群人往往说话爱争辩,常常整的面红耳赤、鼻涕与唾液齐飞,脖子上青筋毕露。及至当代,这群人被称为“愤青”,常常在各大论坛、尤其是天涯上发表一些忧国忧民的文章,这群人虽然有时候很偏激,甚至有些书呆子气,但因为难得有这样的精神,不去死命挣钱买房子娶老婆而在那里白活,还是很可爱的。

  啥是知识份子俺说完了,那中国的知识分子缺啥呢?

  首先是缺钱。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穷,最缺钱。不过在中国,如果一旦财富掌握了知识分子(牛克斯语),知识分子就会退化成“腐败分子”。关键原因是中国的社会环境还没达到能让知识分子独立地成为一个阶层。再有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自身也不争气,往往动手能力差。思想运动你可以搞,但生产也要抓啊。你也没有过硬的父母或岳父母,挣不了钱你就要挨饿,饿了的话,有奶的可能就应该是娘,先得活下来啊。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金钢侠。这样的话,吃人家的饭,就得替人家说话,谈何独立?

  其次是缺创新。我们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圈养”的,不是放养的。小时候在家看邻居养猪,邻居告诉我,圈养的猪其实除了肥而已,肉并不好吃,肉好吃的猪都是吃杂草在外面跑的。但圈养好管理。知识分子也一样。圈养时间太长了,缺少了野外生存的能力,而笼外也没有了适合他们任意驰骋的环境。知识分子面临的只有听话和不听话两种抉择,听话的可以享受高官厚禄,不听话的则排斥局外,穷困潦倒乃至身陷囹圄最终丢了性命。另外,在我们的意识中,知识分子往往理解为“学文”的。文章作得好,谈论谈论国家大事,好像就是知识分子了。那发明创造出电灯的人算不算知识分子?那当然算。我国的知识分子,往往喜欢研究古代的东西,喜欢翻古书。以为这就是学问,其实不然。大多数人认为知识只是学到的知识,是书本上的知识累计而已,学习喜欢讲学富五车,仿佛知道的知识越多,就越有才,就应该能够挣到钱。其实不然,知识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是创造,像钱学森一样,在火箭、在两弹一星的技术上有所创造,而不是一味的防止别人的产品,没有创新是我们对知识的片面理解,这才是中国人感到知识不受尊重的根本原因。

  最后就是缺德。常读儒林外史,尤感叹书里的人物匡超人。这个家伙就像现在的一些青年,从农村出来,想闯到北京去读书,然后想从事伟大的文化事业,可惜根性未稳,被畸形的市场经济不正风给害了,成了一个为了牟利不讲学术责任心的书商。胡乱编撰,从网上下载些文章,东抄西抄,反倒成了畅销书。最后又当枪手、造假证、包二奶,无所不为。这也是当下一些知识分子的现状,缺了德,人就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