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单变身保险单,我的理财你做主?
原本是要去银行存款,回到家后发现手里的“存款单”是一份保险单。12月21日,七十多岁的奎屯市民付女士说起一个月前自己到银行存款的事,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22日亚心网)
如今,只要走进银行,大厅里便有身着职业装的客服人员主动跟你套近乎,在弄清你的存款来意后,就会主动给你推荐哪个品种如何如何划算、讨巧,由于其热情有加、巧舌如簧,并且许以种种奖品、优惠等诱惑,往往由不得你不动心,哪知签字交钱后,拿回家的不是存单而是保险单。付女士遇到的正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文化层次相对高的客户,经不住说服改变了主意,把存款变成了买保险。
近年来,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销售各种保险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各地比较通行的做法,金融部门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推广业务原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推销过程中的不规范,存在夸大理财功能、隐瞒风险责任等不适当销售或误导客户行为,常常会出现以过分的“热情”,间接地越俎代庖,左右甚至侵害客户自主理财权利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不少纠纷。
老叟无欺,诚实经营,是商家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也是相关法律规定的企业责任。然而,少数保险公司经营人员,为了扩大业务,利用驻点经营的便利,给客户造成自己就是银行工作人员的假象,忽悠客户购买产品,而银行出于合作有利的考虑,往往也装聋作哑,听之任之,更容易导致客户上当受骗。看上去仅仅是客户受误导,违背意愿购买产品,受损的只是客户利益,实质上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驻点银行,形象和信誉都受到很大的损失,更危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中国银监会11月初下发文件,不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点商业银行网点,同时规定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合作的保险公司原则上不超过3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部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过分追求业务规模指标和短期效益,对客户进行不适当销售、误导客户等行为。希望相关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尊重客户权益,切实纠正类似违规经营、坑蒙客户利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