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东:中国地产思想者遇上荷兰教授雕塑家
--与冯德洛克特.彼德教授雕塑家谈中国楼市与荷兰风格派
(冯晓东与荷兰教授雕塑家冯德洛克特。彼德)
在中国楼市,有一群人叫“地产思想者”,在荷兰雕塑界,有一群人叫“荷兰风格派”。当中国楼市的地产思想者遇上荷兰雕塑界的“荷兰风格派”,一场非典型思维的艺术交流就毫不隐晦的展开了……
冯德洛克特?彼德是荷兰风格派知名教授、雕塑家,与他谈荷兰风格派,我突然发现,与这样的一位已经超越专业而回归平实的艺术家进行沟通时,思想上的接触也许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语言交流,本已做好的采访提纲,似乎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实质意义,思绪已经随着镜头前冯德洛克特?彼德先生的侃侃而谈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本想作成的纯粹的访谈类节目瞬时成为了一种毫无阻碍的思维勃发,从中国国画艺术到媒体,从荷兰风格派到雕塑,再到艺术本源,不停的话题转换,让我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本文,由此而生。
特别的冬天,不一样的地产及艺术情怀。作为中国楼市的“地产思想者”,我告诉荷兰雕塑家过去两年中国的楼市及现在的地产趋势。跨越08、09两年的世界性金融海啸已经成为了中国上海世博会前最受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话题,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风暴续写了1937年的那种让人为之胆寒的萧条迹象,当然,与那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不同的是,发生于2008年的这场金融灾难,殃及了东方的最大国家--中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中国已经很难再像以前那样独善其身了。就目前的世界资本市场来看,中国与全球经济,尤其是所占份额最大的西方国家的经济的相互依赖已然形成,并且程度的增强也是愈加明显,用最常用的一个形容就是,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生病”了,中国就得赶紧“吃药”。从消极的方面看,中国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和北朝鲜一起坐看世界“钱”荒不断,我自岿然不动,完全不受外界萎靡大势的影响;而从积极方面看,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的脚步也是无法停止的,也许,一场经济危机可能会使中国遭受一场大病,但是,大病之后更加顽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冯德洛克特?彼德教授、雕塑家听着我的阐述不停地点头以示认同我的观点。
我还这样形容着这场金融海啸给中国楼市带来的震荡:我在地产圈里已经呆了将近12个年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严峻的形式……,但是,与之前的亚洲经济危机或者更早的东南亚地产泡沫相比,在面对这次考验时,中国的地产商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冷静和理性却是令人非常欣慰的。这样的一种企业危机意识可能也正是目前中国地产商的一种政策缩影,于是,这场让很多人寒彻入骨的特别冬天,却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楼市景像。
冯德洛克特?彼德教授还问我明年中国楼市走向,我告诉他我拒绝对楼市的绝对预测。虽然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偏偏房地产这个当口却是一个绝对的业外看热闹,业内看门道的行业,如果真要从大街上随便拽个老大爷问他明年买不买房子,也许他会对你大聊特聊,但是他所说的只是会不会买的问题,该不该买的答案可能就无从找寻了。面对这样提问,针对这样敏感的话题,我淡然、从容,似乎中国楼市根本就是一盘玲珑棋局,唯心淡气闲者方可看破。我告诉冯德洛克特?彼德:如果形容09楼市是一个L形的曲线,会一直回落到一个水平之后就保持稳定了,那么2010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放量不会这样的绝对,也许我们会将L形稍微改成斗形曲线,也就是在回落到一个水平之后,向前延伸为一个斗底,而后会重新上扬,形成一个稳固的斗状环境,至于2011年是否会到斗底,而这个斗底要延伸多久,都要看每个市场环境下的地域、政策时段以及开发商的差异性而定,但是我们可以说的是,这个斗底绝对不会是一平到底的,中间肯定会有起伏的……因为,再优势的市场也抵挡不了政策与环境的绝对影响,中国楼市,一切都得相对来看。
我还告诉冯德洛克特?彼德教授中国国民心态与国家经济的辨证关系。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由于中国政府的强有力介入而使中国经济免于深陷其中,只是与其打了个擦边球而已,而近邻诚如日、韩等国却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而反观中国一些国民的心态却恰好相反,国家经济形式好了,就大肆的消费,而当国家希望拉动内需增强国际资本风险抵抗力时,本国国民却捂紧钱袋,以保小家为前提而无暇顾及大家之安危。当然,我们不能也没有任何资本来要求国民能够贡献自己的财产来与国家共度难关,但是,我们是否可以稍微尝试着触摸一下97年的日、韩国民的那种心理意识,以此来调整我们自己与国家的价值定位和身份定位,毕竟,国家经济与国民生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危巢之下,安有完卵”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金融海啸的过度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信心来作为最强大的支撑。
我还告诉冯德洛克特?彼德教授中国楼市9000亿铸成的“双刃剑”。经过98年之后10年的高速发展,每年地产企业对市场的投资都会超过两万四千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早前舆论媒体大肆翻炒的9000亿救市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定论而已,救市资金与每年的市场投资的比例为1:8,而这种巨大的差化也许会在更多的救市政策出台之后形成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譬如说,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已经允许低保户之外的其他群体购买等等,而这样的一种社会基调一旦形成,开发商所投出的钱将会被大量的闲置资源占用甚至会被浪费,这无疑要打击开发企业的积极性,这样的话,国家一方面要保障民生基本居住,另一方面可能会冲击开发企业的市场运作正常态势,一把针对楼市的双刃剑也许就会慢慢的出现。
我还告诉冯德洛克特?彼德教授在这个楼市的双刃剑过程中,开发商的态度与媒体的舆论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的话语权从来都是社会舆论的最大指向标,一个社会现象也许就会因为主流媒体的共同盖棺而立即成为真理,但是,社会总是在每天发生着不同变化的,而真理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媒体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媒体应该与开发商一起共同说出一些有利于国家进行经济复苏的言论,这样才是合舟共济的最佳表现。总之,彼德教授非常欣赏我这个“地产思想者”。
接下来,我也同样与冯德洛克特?彼德教授交流了艺术。我认为,关于雕塑家,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家,泛指专门从事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工作者。如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相当多制作人像、建筑外部浮雕的雕塑家。而在中国,青铜器的制造者,可算从事造型工作的匠人。有很多当代雕塑家所使用的材料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硬质材料,如复合材料,自然界的一些材料,通过媒体展示传播装置艺术绘画也有与雕塑元素重叠的倾向。
而彼德教授的雕塑作品与艺术理念让我读懂了雕塑家名词具有的社会属性,有着社会不同层面赋予的责任,因此他的雕塑作品反映的是不同社会层面的疾苦或幸福,真正的雕塑家是靠作品征得人们的认可的。希腊雕刻代表作《掷铁饼者》是古典时期前期的一件杰作。米隆的另一件著名作品是双人雕像《雅典娜和玛息阿》,表现雅典娜女神从水中看到自己吹笛时难看的样子而将笛子弃掷于地。而彼德教授告诉我荷兰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伦勃朗、维梅尔和梵高等荷兰画家仍影响着当今的世人。现代荷兰画家和雕塑家仍忠实的沿袭着传统,各种形式的艺术正在这个拥有着宏大博物馆和各种古典和创新的音乐和剧院的国家竞相绽放,每年在荷兰都会举行重大的国际艺术节。荷兰的文化政策前提是国家不应当参与艺术价值的评判,为了支持文化的各种不同个体表达,政府提供补助的标准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而“质量”的定义是由各专家自主决定,文化的利益及其与社会的关联性是一项优先考虑的事务。
彼德教授还告诉我,拥有约1000座博物馆的荷兰无疑是世界上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地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和梵高博物馆;鹿特丹的尼根博物馆(MuseumBoijmans-VanBeuningen)以及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博物馆(StedelijkMuseum)、奥特洛(Otterlo)的科勒?米勒博物馆(Kr?ller-M黮lerMuseum)、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的博尼范登博物(BonnefantenMuseum)以及埃因霍温的VanAbbemuseum博物馆可以看到杰出的现当代艺术收藏品。荷兰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空间规划细致到一棵树的国家。荷兰的风景都是人造的,是人造艺术品,甚至可以说空间规划是荷兰文化中固有的部分。荷兰建筑、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和景观规划建筑师在国际社会享有的声誉证明了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具有的实力。
彼德教授还告诉我,从荷兰大都会(OMA)建筑事务所对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的设计,到米兰T型台的Viktor&Rolf时尚设计,荷兰人的设计遍地开花。荷兰人的设计主要以创新、轻快和多强调可持续性的试验性为特点。荷兰人设计中的简约性反映在大量日常物品中,从邮票到垃圾箱、交通灯、列车和办公室设备,不一而足。荷兰被视为艺术家的圣地,它吸引着众多年轻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前去,特别是到阿姆斯特丹,那里充满了艺术自由、艺术对话和艺术创新。彼德教授认为创造性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声誉。阿姆斯特丹的设计学院世界一流,担负着促进创新和引领不同学科间对话的责任。
彼德教授还告诉我,欧洲现代艺术前驱者便是荷兰。荷兰雕塑家简?帝马和法国雕塑家依莎布兰是欧洲现代艺术前驱者。彼德教授的艺术才华让我看到了一个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目标和愿望的纯粹的艺术家的执着。人们可能会因为荷兰风格派不平衡而难以理解某件雕塑,拒绝它甚至攻击它,我们在做雕塑的时候其实是走在刀锋上,但是,我以为不同的个性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国度,正是这种不一样,才带来了艺术世界的多元化,正是多元化,才让这门艺术永远发展下去。
荷兰风格派的思想是什么?即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7年到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说其松散是因为比起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风格派运动并没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参加这场运动的不少人都互相不认识,且参加的人从没同时展览作他们的作品,他们没有成员身份,唯一能够展示“风格派”风格的展览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巴黎举行的展览,这场运动的主要促进者是杜斯柏格,而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是这段时间出版的一份称为《风格》的杂志,这份杂志的编辑者也是杜斯柏格。一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而与卷入战争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相互隔离。在极少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一些接受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观念启迪的艺术家们开始在荷兰本土努力探索前卫艺术的发展之路,且取得了卓尔不凡的独特成就,形成著名的风格派。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其影响是全方位的。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正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起,风格派就越出荷兰国界,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先锋,其美学思想渗入各国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诸多领域,尤其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深深为之钦佩。
最后,通过与彼德教授的交流,我终于明白了风格派作品的一些特征。就是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集合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对于非对称性的深入研究于运用;非常特别地反复应用横纵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可赞!荷兰艺术家们的民族自豪感!可赞!彼德教授!我以为他用在作品中表现祖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的写实手法值得我好好学习。
房价 地产思想者 荷兰教授 雕塑家荷兰风格派 冯德洛克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