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广夏事件:“跨世纪大牛股”的终结


     

中国股市20年20事(14)

银广夏事件:“跨世纪大牛股”的终结

 

    曾几何时,银广夏是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十分响亮的名字,在2000年几乎贯穿全年的沪深股市大牛市中,银广夏以全年440%以上的涨幅高居于所有上市A股涨幅的第一名,它也因此戴上了“跨世纪大牛股”的桂冠。但是,在媒体记者的不懈追踪下,银广夏的原形终于暴露,原来这又是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公司。

    位于宁夏的银广夏,于1994年6月在深圳证交所上市,在上市以后的最初几年里,它的经营业绩虽然比较稳定,但放在整个市场的大环境里只能算是十分平淡,因此一直没有引起市场的注意。奇迹出现在2000年,这一年,银广夏从资本公积金中拨款,对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其总股本扩大了1倍,但这一年的每股收益却没有出现稀释,相反出现了强劲上升,达到0.827元,升幅62.16%,在当时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的排名,就这样从1999年度的第71位跃升到了第14位,而其资产收益率则从1999年的第154位上升到了第6位。

    银广夏的超速增长,使它成为2000年里万众瞩目的明星股。它的业绩飙升虽是2000年初公布1999年年报才广为人知的,但是它的股价在1999年底就已开始异动。当年年底,银广夏的股价还在13-14元之间徘徊,但随着不断有巨资涌入,到2000年4月底,已经上升到35元以上。在实施公积金转增股本后,银广夏很快就走出了一轮填权行情,在2000年年底达到了37.99元的高位,已经完全填权。银广夏就这样以一个“跨世纪大牛股”的形象高傲地崛起于中国资本市场。

    但是,银广夏的这种异常表现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财经》杂志的记者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艰苦调查,终于证实,银广夏的业绩增长,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骗局。银广夏号称其开发的生物萃取技术在国外拥有广阔的市场,能够提供稳定的利润来源,公司董事长甚至吹嘘,银广夏2001年的每股收益将达到2-3元,它将成为整个沪深市场业绩最好、市盈率却最低的优质股票。但是,《财经》杂志记者经过调查却发现,银广夏所依赖的所谓生物萃取技术并不像它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在国际市场上的规模也不大,银广夏依靠这样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出这样高的业绩是不可能的。记者在银广夏自称的主要出口基地天津广夏所在地的天津海关掌握到了银广夏的出口数额,1999年为481万美元,2000年为3万多美元,2001年上半年则没有一分钱的出口额。如此少的出口额,却成为支撑银广夏利润的主要来源,可见其所谓的业绩神话完全是虚构的,整个事情——从大宗萃取产品出口到银广夏利润猛平,再到股价暴涨——完全是一场骗局。

    2001年8月,《财经》杂志以1万余字的篇幅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顿时在市场上引起强烈轰动。假的就是假的,银广夏是如此地不堪一击,9月1日,银广夏见再也无法进行欺瞒了,在其公布的2001年中期报告中只得将真相披露,原来它已经是一个深陷于亏损中的公司,每股亏损0.039元。9月10日,停牌了一个多月的银广夏股票复牌,昔日大红大紫的银广夏,在画皮被剥去以后,一下子就沦入了被市场弃之如敝履的不堪地步。从这一天开始,银广夏出现了连续15个跌停板,从30.79元的高位一口气滑落到6.35元,才止住脚步,其流通市值也从86亿元减少到18亿元,投资者的损失十分惨重。

    在《财经》杂志揭露银广夏真相的报道发表以后,中国证监会随即展开了调查,并于9月5日以发言人谈话的形式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财经》报道的准确性。发言人说,已经查明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达7.45亿元。随之,银广夏董事局副主席、总裁李有强,董事局秘书、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丁功民等人被宁夏自治区公安厅刑事拘留,后被判刑。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又正式作出对银广夏的行政处罚,对公司罚款60万元。

    银广夏案在中国股市发展史上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案。在这起案件中,会计师、证券分析师的严重失职起到了为虎作伥的恶劣作用,事后,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被注销执业资格,吹捧银广夏的一些股评家也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回顾整个市场的揭露过程,媒体的坚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