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武汉的国际化


  成为国际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武汉的国际化。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武汉的优劣势,近而探索武汉的国际化路径。

  一、武汉的优势:武汉处在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这一“+”字形的交汇点上,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它的人口规模在全国现有城市中居第四位,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经济总量全国居第六位,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四位,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居全国第八位,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四位;在中部六省的首位城市中,上述各项指标均居第一位。此外,科技教育发达,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武汉东湖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智力密集区;工业基础雄厚,以光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和钢材制造业在全国名列前三位。

  二、武汉的差距:城市的整体实力是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内在条件。(1)从城市规模看,世界主要国际性城市的人口规模大都在400万-1500万之间,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纽约为1708万人,巴黎为965万人,汉城1120万人,香港565万人。武汉市大约770万人,其中市区486万人,规模在标准线以上。(2)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国际性城市的人均GDP一般都在3000美元-5000美元以上,较有影响的国际性城市人均GDP一般超过了1万美元,纽约1990年为28285美元,巴黎1990年为16997美元,香港1994年为23716美元,曼谷1993年为13189美元,而武汉2003年大约2200美元。(3)从GDP所占全国比重看,伦敦为17%,东京为18%,曼谷为40%,武汉仅占1.05%。可见,武汉实现国际化都市目标,还有长路要走。

  三、正确认识国际化:因为存在较大差距,就认为武汉国际化是不着边际的幻想或空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一,任何一个国际化城市都是由一个普通城市演进而来的;差距不是冷却武汉国际化的理由,相反是实现国际化的动力和依据。

  其次,国际性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类型多元的城市概念。至少,就其层次而言,包括国际性城市(又包括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全球性国际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城市群和城市带。就其类型而言,可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两类。武汉完全可以发挥优势,首先向一个地区性国际城市迈进。

  四、武汉的国际化路径:弗里德曼提出了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国际化的七项指标。它们是:主要的世界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我们认为,这七项指标,与其说是衡量国际化的标准,不如说是实现国际化路径。比如,伦敦拥有外国金融机构729家,国际组织总部57家,每年举办大型国际会议近200次;香港拥有持牌银行172家,972个跨国公司的亚太地区业务总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网络。相比之下,武汉的国际化指标是弱小的。但路径是清晰的:(1)借助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500强企业进入武汉、湖北;(2)利用科教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提升武汉、湖北在外资对我国投资格局中的地位;(3)武汉是首批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18个城市之一,要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推动金融服务的国际化;(4)主办国际性会议,开展与一些国际性城市的互动活动,比如与新加坡、曼谷、东京、伦敦等国际性城市的联合活动,让人们认识归类,自觉把武汉与国际性城市联系在一起;(5)最需要做的是,进一步营造国际交往的机制和氛围,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与习惯,推动城市社会与文化环境的现代化,接纳先进的外来文化,提升外语水平,为国际化培育社会能力。

  总之,武汉开放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武汉实现国际化目标,它就能成为中西部地区与国际经济网络的最大节点;反过来,武汉要承担“节点”的责任,就必须在开放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