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民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2010年12月17日/董秀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确实创造了奇迹,经济增长实现了高速度,社会发展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局面,初步实现了改革初期国家制定的改革和发展目标。

    2008年以来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所谓中国模式遭遇困难,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今后发展道路问题,其核心是如何保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稳定和进步。如果方向问题不能解决或加以调整,中国经济很有可能会逐渐出现萎缩和严重低迷状态。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等“三驾马车”来驱动,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是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而且这两驾马车越来越大。

  中国过去依靠出口贸易提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国家通过种种政策工具,大力扶植外向型经济产业,做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中国出口年增长幅度达25%,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中大约有一半要归功于出口贸易。然而,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很难长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打击非常沉重。目前发达国家公共共和私人债务陷入严重困境,美国所有债务总和,在2010年已经接近于该国GDP4倍,约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国人均负债20万美元。因此,发达国家居民在未来必然要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我国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

  另外,我国经济发展往往以投资拉动模式,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大型基础建设投资,从1980年到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5%左右上升至43%左右,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4万亿人民币特大投资计划,这又加剧部分产业或产品产能过剩。

而对于消费需求,确是另外一番景象。1978-2009年,我国家庭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49%下降到37%,尽管目前国家开始对百姓有了更多关怀,但总体上还是说多做少,居民对福利增长的要求还是被大大压制住了,居民消费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经济快速增长使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了,但“国富民穷”现象成为当今中国的一大特征,进而带来广大民众强烈的消费欲望与弱小的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

  我国如果要进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就必须改变以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模式,扩大消费需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转变国富民穷的局面就是关键,老百姓如果没有消费能力,那么谈论消费需求增长就是空话,单纯依靠少数富人来拉动消费需求更无异于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