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贸易赤字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网络泡沫的破裂和此次金融危机已清楚表明,只有能提高实体经济生产效率的虚拟经济才是健康的,虚拟经济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更不能完全替代它。

  美国贸易赤字的本质

  宏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国际收支数据反映了一国的国际贸易状况。从近些年来美国国际收支情况看,贸易项目每年有高达80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然而资本账户却是盈余。

  这些说明了什么?

  表面上看,美国持续性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表明进口大于出口,国内总需求超过国内总供给。然而,从更深层次看,长期收支逆差是其国内长期的过度需求,也就是说,消费不是建立在储蓄而是建立在借贷之上的。

  而资本账户盈余又是怎么回事?“消费+储蓄=消费+投资”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恒等式,由于等式两边的“消费”是等价概念,所以,最终落实为“储蓄=投资”。如果储蓄<投资,只有通过净进口予以弥补,即储蓄+净进口=投资。而美国国内储蓄很少,而净进口为逆差,那就说明,美国资本项目盈余主要是由于美国为进口商品和服务而向国外支付的美元,反过来国外又购买了美国的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而引起的,并不是真正美国自有的资本和储蓄。

  华尔街有相当一部分人却认为,贸易赤字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也就是说,美国的消费是其国内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驱动力。然而,在美国,以前的好日子是“借”来的。美国国内储蓄严重不足,而外来资本又没有投资于生产,加上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巨大以及消费者又不停的借贷消费,整个美国沉浸在非生产性进口商品的非理性过度消费之中,美国成为了一个真正消费型国家。

  宏观经济理论也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取决于总消费、总投资、总财政支出、净出口。可以看出,消费增长的确对一国的经济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生产性投资不足、借贷消费和财政借贷支出巨大、净出口逆差巨大,都十分清楚说明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当国外供应商和借贷机构意识到美国经济的不健康,停止借贷或撤资之时,美国经济就遇到了大麻烦,而且这些债务必须是要按时偿还的。

  在市场经济中,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基于国内充足的储蓄和资本的积累。当储蓄和资本转化为生产性投资,这又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工人的产出增加和收入增长反过来又会刺激消费。资本投资的增加只能在储蓄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这种储蓄只能够通过适度节制消费来实现。储蓄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储蓄就没有资本积累,而没有资本积累,就没有资本投资,即使消费强劲,经济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续性增长。由此可见,储蓄是唯一可靠的“防洪堤”,是我国较早走出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最好屏障。

  美国经济产业结构失衡

  贸易赤字巨大、储蓄大幅下降、外债急剧增加,这些情况反映到美国国内产业上,又说明了哪些问题?

  很明显,在美国国内,与出口和国内消费有关的产业萎缩严重,也就更深刻揭示美国经济存在结构性严重失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经济行为上却发生了急剧变化,已完成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变,从一个曾经创造、生产、积聚实际财富的重要的工业产品出口国转向了如今放弃储蓄、非出口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体,制造业、矿业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萎缩剧烈,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

  一种普遍的经济观点认为,在后工业化时代,服务经济完全可以取代商品经济,新经济取代传统经济。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那就是全体美国人都为国外提供服务,通过提供服务业从国外获得收入而又从国外购买商品。然而,在实际经济中这是行不通的。美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也较多。况且服务领域也有高端和低端、熟练和非熟练之分,不可能人人都从事高科技、金融、咨询等高端服务业,个个都是精明的服务专家,不可能都像金融、咨询、知识产权等赚取高额附加值。

  由于在生产性创新方面投资短缺,效率下降,加上人工成本高,美国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已不具备生产优势,只能依赖大量进口,那么大多数美国公民只能从事低端的服务工作。而诸如批发零售、运输、娱乐、劳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商业活动赚取的收入难以弥补急剧膨胀化的借贷消费支出,服务经济对减少贸易赤字的作用有限。

  作为一种可以出口的商品,信息技术是可以等同于商品的,是可以通过出口来平衡贸易赤字的。然而,由于美国严格的出口限制政策,信息产品出口存在数量上的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其进口商品的支出所需。从社会福利角度看,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和资本知识密集性决定了只可能使少数人得利,而大多数人不能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即使是30%的生产也有许多来自于实体经济的虚拟化部分,很多高技术和服务业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可持续性。可以看出,信息产业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制造业。

  在美国,虚拟经济如金融业、网络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衍生行业,渐渐游离了它的原体,而且不断侵占原体的资源,并对原体逐渐吞并,这就是虚拟经济的异化。建立在薄弱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失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恶化,而潜在的后果通过如今的美国金融危机深刻地反映出来。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从美国产业结构失衡中,中国能获得什么启示?

  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产业结构出现一种状况: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就一个城市、区域或者小经济体而言,现代服务业完全可以作为单个城市或者小国的主导产业,比如新加坡等;而对于大国的整体经济而言,这种严重依赖单一产业的政策就显然不符合其国情。比如,美国现代服务业体系过于庞大,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异化,造成了其国内的“虚化症”。2007年金融机构杠杆负债比例达到GDP的130%以上,金融服务业的利润占全美公司利润的40%。

  从美国产业结构失衡可以看到,华尔街所倡导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制造业空心化的经济模式,将制造部分转移至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仅留下产业链中的部分服务业,通过控制资金链来主导世界产业、支撑国内经济,这种产业结构看似创造了新的繁荣,然而,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告诉我们,过度虚拟化的经济会以挤出大量虚拟泡沫来为之前的错误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以虚拟化、金融化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不能维持大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也不是今后即使实现工业化后的一条可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我国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网络泡沫的破裂和此次金融危机也已经清楚告诉我们,只有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的虚拟经济才是健康的,它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更不能完全替代它。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排斥或压制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果是为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服务的,就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确定的协调关系,扭曲的结构必然会导致我国经济的失衡。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和城市有一种盲目高新化的趋势,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出现“孤岛效应”。我国的国情,人口多,农村人口还占绝大部分,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地区之间的经济存在不平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远远没有完成,这就要求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所有地区都不假思索地发展金融、信息等服务性产业,也就是要求我国必须处理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制造业仍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新化,也就是要建立高中低端相结合的比例适合的制造业体系和与之相配套成比例的现代第三产业。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通过整合产业链,努力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