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中得出的经济启示


  北京阜外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张皓,在农大农学院高卫芳博士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常规实验:在暗室中通过紫外线条件照射物体观察荧光。结果发现如今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新京报11月30日)

  据报道,小张皓做这一实验,是从今年2月份开始进行,大概用了半年时间。先是查资料,然后与辅导老师确定研究方向。为做实验一共花了400多元,其中200多元去超市、市场买了做实验的各种菌类,另外100多元买了1公斤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在北京买不到,还是他爸爸去南京出差时帮他买的。(新京报2月1日)这些细节表明,小张皓整个实验完全遵循科学研究的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其研究结果“可信度100%”。在小张皓的实验中,有父亲的帮助和老师的帮助,俨然是市场中消费者主体的科学维权联合行动。而政府主管部门--工商局却没有如此细致主动的调查和维权行为。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的是市场各类主体自身在市场中的互相监督和自治。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市场不会自动产生相互制约的规则,只有在市场主体互相监督,互相制衡的条件下,市场主体才能将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由于缺乏实体经济主体与虚拟经济主体之间的互相制约,缺乏金融消费者与金融供给者之间的互相制约,才会产生金融危机。

  但是,我们许多学者看不到市场混乱背后的市场主体制衡与自治被扭曲的现实,在金融危机之后,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肯定只有政府的行政性强制干预,才能解决市场乱局。在看到问题的时候,将问题产生的根源搞错了。

  由于搞错了问题产生的根源,现在打着宏观调控旗号不断强化的政府行政管制,可能不仅不能解决目前的市场乱象,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市场乱象。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已经呈现错综复杂的不同观点和不同实践行为,从而正在延缓甚至动摇中国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转轨的改革战略,中国改革向何处去?小张皓的行为可以给我们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