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20年系列评论(1)
股市20年:唱赞歌时不能忘了反思
虽然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萌芽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即已出现,但是,现在我国通常是以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交所开业作为股市正式诞生的标志的,今年恰逢20周年,无疑是要庆祝一番的。在北京,一个由中国证监会主持的“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成就展”已经于12日在北展隆重开幕,从这个展览的名称即可看出,它是展示市场发展的成就的,既然如此,中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就只能一概地藏到桌子底下,视而不见了。
2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抚今追昔的机会,这无疑是颇富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沉浸在对成就的展示中,而无视这个市场存在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缺陷,那么,这样的展示就缺少了现实意义。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已经成为足以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相媲美的一个大市场,用20年的时间走过了他们几百年的道路。但是,我们的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意志的引导下出现的,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发展有着鲜明的区别。这种“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更多地成为政府的御用工具,而缺乏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且由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一个情况是,政府牢牢地把守住了企业发行股票的准入之门,一方面利用“行政化”手段让市场向国有企业和权贵企业倾斜,一方面又在“市场化”的旗号下让企业在市场任意圈钱。在这种制度性安排之下出现的一个情况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截至今年12月7日的统计,沪深交易所已经有上市公司2035家,这被作为市场建设的一个成就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肆虐的近两年,全球主要市场都放慢了企业融资,惟有中国资本市场却反而加快了这方面的进程,以至轻易地拿到了一顶IPO“全球第一”的桂冠,但是与此对应的却是股市行情的长期低迷,落在全球市场的后面。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过于偏重为企业融资服务,而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导致投资者的收获与企业的融资根本不能匹配。有一项统计材料表明,20年来,我国2000余家上市公司通过包括首发、增发、配股等在内的工具累计融资3.7万亿元,但是在同一时期它们所提供给投资者的现金分红却只有16050亿元。这种情况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几乎所有的投资主体都无心于从上市公司获得投资回报,而是专注于在二级市场上获取投机收益,使市场投机气氛浓厚,内幕交易猖獗,中小投资者成为实力雄厚的投资机构的掌中玩物。
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的初期,曾经围绕着姓“资”还是姓“社”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因为股票初起于资本主义时期而认为它不能为我所用,固然是一种迂腐的思维,但是在纠正了这一偏向以后,我们却又习惯于给股市涂抹上各种“政治正确”的包装,以至对其内在性的缺陷有意忽视,这同样是一种错误的倾向。在纪念中国资本市场诞生20周年的时候,给市场唱一些赞歌固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借助这个纪念对市场进行足够的反思,并以此为契机,认真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纪念才是更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