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得黄丽津同学同意,特将她的这篇作业发表于此。有关生物语法的理论联想甚为恰当。
“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
——《地球上的星星》影评
文/ 黄丽津
周一我们欣赏了一部洋溢着童真、温情和阳光的印度教育片——《地球上的星星》。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如此动人的故事,那是一种静静地、深深地、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内心的温情和感动,因而我不忍心用三言两语去简单概述它,而希望能尽可能用自己稚嫩却真诚的文字去描绘它,去重温影片中的点点真情······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患有读写障碍的八、九岁小男孩——伊桑的故事。小男孩伊桑大门牙、瘦弱、眼睛大大的。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但是小男孩读写字母非常困难,在他看来,每个字母都会跳舞,因此他老被责骂:你为什么不明白?你为什么老走神?你为什么不努力?你为什么这样愚笨?男孩为了掩饰自己在读写上的无力感,摆出不听话的姿态,结果被扣上懒惰、淘气、弱智的帽子。事实,这一切真不是他的错,可他还是被逐出教室,被逐出学校,不得不被送到一个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被送往寄宿学校对伊桑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打击。在寄宿学校初期的每天晚上,他都会因为思念父母、思念家而伤心地痛哭流涕。他认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接受惩罚。在学校的这段时间,他几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几乎所有老师都骂他是低能,很懒惰,经常在校长面前报告伊桑的恶劣行径;几乎所有的学生因为他的某些缺陷而挖苦讽刺他;当时的数学数字和英语单词几乎把他逼疯······在寄宿学校里,伊桑的生活里充满了指责、惩罚、嘲笑和否定。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可爱的孩子,慢慢变得惊恐、苍白、麻木、安静、无助……无论周围发生什么,他都无动于衷。他,成了一颗不说话的“星星”。那一双大大的眼睛曾经充满了色彩,如今颜色渐渐退去,只剩下一双空洞灰暗的眼睛。
幸运的是,新的美术代课老师尼库姆巴来到这个学校, 他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过分安静的孩子。看着伊桑惨不忍睹的作业本,尼库姆巴陷入了沉思,他想帮他。于是他出发,几经转车,去了伊桑的家里。当看到伊桑的画时,他被震撼了。他向伊桑的家人解释,伊桑不是笨不是懒,更不是弱智,他只是有读写障碍。字母对伊桑而言是一种困难,就像印度人不认识汉字;伊桑无法理解“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的指令;伊桑做不到自己扣纽扣、系鞋带……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看世界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他的淘气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有“读写障碍”的孩子,他们很孤独,但有一天却可能震惊世界。
尼库姆巴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恢复伊桑的信心,让他走出自闭。他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读写障碍”,举了一连串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的例子: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阿加莎•克里斯蒂……
他对伊桑说,还有一些这样的人并不会很出名,比如尼库姆巴,“我也过有读写障碍,现在,我在这里。”他劝说校长不要放弃伊桑。他对说:每天请给我两三个小时来陪着他。他非常有耐心,用玩粘土、跳台阶等各种游戏的方式来教伊桑逐步地识别abcd和1234的加加减减,让伊桑在文字很少的图画书中享受故事乐趣的同时记得字母的意思。他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伊桑的自信,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赞扬,拥抱或是摸摸他的头。
就这样,伊桑学会了在格子里清楚地写下字母、单词甚至句子,能够自己阅读图画书。尼库姆巴决定举办一个现场绘画比赛,不论年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只要你愿意。同学们都为此跃跃欲试,校长先生也在尼库姆巴的说服下决定参加。
比赛那天的清晨,伊桑早早就起床了。他自己扣好了衣服纽扣,自己系好了鞋带。整洁干净的伊桑在晨曦中来到湖边,他心里在想什么?
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参加了这次绘画比赛。共同参与某件事情总会拉近人和人的距离。这在里,我们就可以预见将来的一些欢笑和泪水。伊桑画的是一片宁静的湖和一个沉思的孩子。尼库姆巴画的是他想象中的也是他渴望看见的一张脸——开怀大笑的伊桑——浓烈的色彩中即将迸放出响亮的笑声。
影片不无意外的出现了一个大圆满的结局:校长宣布伊桑获得一等奖并将其画作做为学校年鉴的封面,影片的最后一幕画面定格在, 即将回家的伊桑突然转身奔向老师,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巴库把伊桑高高举起,抛向空中,让他恣意飞翔……
电影有着一个很美好而诗意的名字--叫《地球上的星星》,看到这个名字,你也许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地球上如何会有星星呢?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你只能看得见,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似乎近在头顶却遥不可及。
不过这部影片的“星星”却有一些不一样。《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男遇见的是典型Autism的症状——读写障碍。要进一步解释这种读写障碍或者说Autism,我们可以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物语法”概念(bio-grammar)。作为一个研究符号学的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从同一时代的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中吸收了不少经验,基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这个假定,他引出“生物语法”概念,称每一个个体体内都有一种“生物语法”,以让他们自己去解释文化信息的符码和接受关于文化信息符码的解释,这里的符码指的是一个特定时期人们所共享的习俗表达,如道德、逻辑、习语等等。从这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他体内的“生物语法”与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别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读和写。比方说,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再比方说,在15世纪就画出飞机模型的达芬奇……当然他们的成就都不仅限于此,我是说,我们小的时候学到的课文说,达芬奇自己学着母鸡要孵化小鸡,课文后面总结说达芬奇是勇于实践,可谁能保证他只是真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孵化小鸡呢?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眼中的很可能就是不同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或者“认知密码”所导致的只是发展速度的“滞后”,而绝非不可逆转的“缺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中的潜能。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充满情感、无限可能又十分脆弱的个体,有许多因素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影响。因而,我们不得不对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影片中的印度——这一发展中的国家,是否在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等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呢?尽管这个故事将男孩的家庭背景设置为优渥的中产家庭,可是,看到每日忙于自己工作、又对子女未来竞争、就业等十分关注的父亲,还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惧怕学校、低分的试卷、老师冷酷的面庞,恐怕又勾起了我们的另一些回忆。诚然,每个学校总会有像伊桑的哥哥那样,对这一切得心应手、十分优秀的学生,但是,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every child is
special”,因为大多数孩子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就必须抹杀另一些特别的孩子的存在吗?
不得不承认,现行教育模式是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这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课速度上。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如影片中总是停留在三年级的伊桑,在面对下一阶段——一个稍高的台阶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同学们早已渐行渐远,他一个人被丢下,孤单地、却还要佯装与他们在一起的样子。
与生理上的差异相比,这样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们看到,那个曾经能看到绚烂多姿世界的男孩,渐渐地封闭了内心,消失了热度,世界黯淡一片,再无色彩,再无光明,再无希望。一颗尚未绽完全放光辉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陨落。也就是在这个时侯,出现了一位救世主一般的老师,将伊桑从黑暗中牵引出来。我只是遗憾,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一位老师来拯救孩子,尽管这样的故事常常赚尽我们的眼泪,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伊桑,又有多少这样天使般的老师能够去一一拯救呢?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作special,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对于每一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父母往往成为无意识的“迫害者”和“帮凶”(很大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就像在这个故事中,权威而武断的父亲,硬是给孩子贴上了“态度恶劣”的标签;而伊桑的妈妈,尽管像许多母亲一样,温柔慈爱与善良,却对伊桑的情况一筹莫展,只能在深夜里一边看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影像记录,一边默默流泪。
为什么他们没能够看到,或者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与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不够努力”;他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分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贪玩不务正业。他在某些动手活动中存在的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不是愚蠢笨拙;他一次又一次努力却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习得性无助,父亲却简单粗暴地将其送到一座“管理严格”的学校,而看不到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依恋……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父母都成为教育家,但是至少,为什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却不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们习惯于关注每日的报纸,世界在发生什么,却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灵。我想,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Every child is
special这一事实,只是像大多数人教导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孩子,这真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尼库姆巴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不过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导;是小心地绝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失败的理解、宽容与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以上这些,本来也该是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一切,应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如果今后我当了母亲,即使我的孩子是“星星的孩子”,我也不希望看到类似的场景:他有着“隐形的翅膀”,但却被严苛的教育体制所折断,他有着璀璨的光芒,但却被各种死记硬背的数学公式、文字、语法和几何图形所掩埋,被无数眼花缭乱的红叉叉所折磨,成了一颗暗淡无光的“陨石”。而是希冀所有的星星能像伊桑都最终肆意绽放自己耀眼的光芒和明媚的笑容,展翅飞翔。就像国内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所写的感人至深的《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认为我们生养了一个“生物语法”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蜗牛”,我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我们接下来的人生要牵着蜗牛走过,可没准儿,上帝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事实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附: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写在后面的话
老师说,写一篇影评,应该是希望我们能够运用社会原理去分析这部影片,不需要太文艺,唔,但是我想了很久,还是无法想象自己如果用一种模式化的语言去阐述、分析这部影片,那会是什么样子?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纵容自己的感性思维恣意流淌,所以这篇影评不可避免地带了一些“文艺腔”,不是那么“规范”,成了一片不像影评的影评,或许称为“观影随想”更贴切,如果与老师的初衷有些出入的话,还请老师多多包涵,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