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图书馆的报告《阅读经典》




                                 
阅读应选择经典

任何阅读都是有选择的,选择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陈家桥说,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阅读就是选择经典。

    什么是经典?陈家桥说,“从广义上来说,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还受制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受制于大的社会文化传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于经典的判断。”

    “我觉得经典本身具有自己牢不可破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作为经典的特性。突破、放弃外界因素的影响,进入经典本身的含义,确定经典是我们自己的经典,对于阅读者来说很重要。”陈家桥说,经典本身是整个社会知识谱系的一部分,它既是知识,也是知识谱系里面的知识,这就是说读者不能简单把经典当成一种材料,那样会放弃整个社会和历史对经典所作的制度性选择。经典本身的系统里面,相互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互相成立的复杂关系,和形成经典的历史之间有一种能动的关系。

    经典具有原创性

    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具有原创性的特点,但是陈家桥说,这种原创性并不单纯指作品本身的原创,“而是读者跟经典作品相遇时,经典作品能够激发阅读者对于作品原创性的理解,作品的第一、原始创造性能够鲜活地跳到阅读者面前。”

    比如一个高一的学生第一次读《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则会对他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心干预,阅读者的情感、思想、内在精神会向这样的人物妥协。陈家桥说,这样的原创性对读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在此前阅读者并不清楚这一作品能否在内心激起原创性的冲动。

    “但是今天,我们经典的原创性正在受到冲击。”陈家桥说,“于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并不能代表经典本身,但是却如此强势地推到读者的面前,我担心对于成长中的人,对经典处于不确定、正在选择的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陈家桥说,经典在今天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可能面临被瓦解被碎片化的危险,现代精神对经典有强烈的干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经典具有陌生性

    陈家桥说,经典的陌生性,是比较西方化的一个概念,指在读者的经验系统里本来没有的。“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这个特点,比如我们读一个很好的作品,很感动,产生新的感触,经常会发出感叹:原来是这样,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在这个典型的环境,你也‘在场’,而不是把你排斥在这个场景之外,这些东西你也知道,也理解,却不曾想过这样表达。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有这个能力,能够迅速地把阅读者带入这个作品的环境中来。”

    陈家桥说,正是经典作品的这种陌生性促使阅读者去审美,陌生总是和审美结合在一起,一个过度熟悉的场景,往往很难唤起读者对审美的欲望。艺术本身的生产、阅读、接受它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从审美层面来说就是陌生性。

    经典具有系统性

所谓经典不是一两个作品,经典是有系统性的,经典的系统性在任何一个个体身上都有体现。”陈家桥认为,个人的趣味本身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驳杂多层次的,所以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应该有系统性的,不然阅读者阅读了经典之后互相会打架,一个材料会对另一个材料形成反动,不知道这些材料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该知道,自己阅读的所有经典作品之间是有内在关系的,这种关系本身就体现了个人趣味的每个层面和触点。阅读者总是要被经典作品所影响,我们就是抱着被影响的前提去阅读的,把自己变成一个空间,然后让经典作品的知识来进入到你的空间,被影响是阅读的基本心态。”陈家桥认为,阅读者被不同的经典作品所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困惑,所以阅读不仅是幸福的事,有时候还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经典具有历史性

    陈家桥说,经典本身具有历史定义,必须对经典处于什么时代有一个判断。“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汇聚的时代,受互联网的影响,知识被材料化后密集地来到阅读者的面前。正是因为经典如此密集地来到阅读者的面前,所以要对经典本身做历史的划分。”据陈家桥介绍,西方某文学批评流派将经典划分为3个时代,即贵族时代、民主时代和混乱时代。

    贵族时代是社会被精英、知识分子和权力所垄断的时代,平民百姓很难拥有知识。民主时代特别强调个人的价值、感受、尊严和存在,把个人拔高到社会历史等同高度。混乱时代,即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陈家桥认为,所谓的混乱时代并不可怕,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多文化、驳杂丰富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并行。

    本报记者 向凯 彭玲/文 马杨/图(转自《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