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兜底”保障房将令房价理性回归


  国家统计局10日最新信息:11月70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7.7%。无独有偶,银监会近日发布《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各信托公司立即进行业务合规性风险自查,“逐笔”分析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状况,对自查与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予以纠正。

  房价在政策严厉调控之下续升,此时银监会对房地产信托提示风险,使人联想起在股市持续高涨时期,证监会关于股市风险的提示。而在每一次声音不断升高的风险提示之后,股市通常很快就会见到顶部。

  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各方关注的焦点依旧是:持续高涨的房价能否降得下来。

  各项统计信息一直处在矛盾之中,在政策持续的高压之后,11月份总的统计信息是房价继续坚挺,基本态势依旧是:二、三线城市继续上涨,中心城市除北京与广州部分偏远地区因供给供足而有所回落之外,城市中心区以及上海、深圳等地房价继续坚挺,一些楼盘甚至是明降暗升。而关于2011年的房价走势,独立的研究机构与地产界人士分歧较大,众多研究机构与观察人士认为明年房价不可承受之重,将会有比较明显的回落,如中国人民大学此前的报告认为明年房价平均将下跌20%,中国社科院报告认为若干大城市泡沫平均超过了三成,部分城市甚至高达七成;但地产业内人士认为期待房价回落仍只是一箱情愿。

  笔者一直认为,高企的房价能否得以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能否趋于均衡,取决于国家政策调控力度以及具体措施的有效落实程度。一个观察重点是,除了有效抑制投资与投机需求之外,房地产市场供给能否迅速跟上,最主要的,是各地经适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力度。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钢性需求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改善型性需求者与自住需求者,而“钢需”主力军是刚踏入工作岗位的“80后”,对该部分需求者而言,如果廉租房能够大批量建成投入使用,其在短时期内“即期购房”的愿望将可以极大地得以缓解。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到要让每一位公民有尊严地生活,如果廉租房能够保障那些短时期内暂时没有购房能力的人们有尊严地享受安居生活,其“迫切的”购房愿望一定会降低,这一点应该无需太多“论证”。从这一角度来说,廉租房等安居保障房体系建设改变的将还有社会对安居概念的重新理解,也即是社会观念的重塑。当然廉租房政策还需要有一系列人性化的综合措施配套与落实。

  而这一局面能够成为现实吗?近期一系列的、层级不断提高的政策规划使人们正在看到希望。11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旨在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这一讲话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积极促进就业、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加强民生建设的举措一道,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级。更早一些时候,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发展公租房”的要求。而作为具体的落实措施,住建部日前向各地发出了《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提出 2011 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计划将完成 1000 万套的目标,与2010年的 580 万套相比增幅超过70%。新建保障房结构中,重点是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这些信息均显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房地产市场紧张局面已经成了国家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使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经历长期的焦虑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方面失衡的矛盾将能够得以有效缓解,引发高房价产生的预期因素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唯一支撑房价预期的因素是通胀问题,但相对于一直以来涨幅过大、民怨鼎沸的高房价问题,仅凭可控的通胀这一单一因素,已根本不足以挽回趋势。

  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体系是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的需要,推进作为多层次房地产体系之“重要一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在急速补课。当前而言,因为房地产市场体系的不完善,能够对高房价产生抑制性作用、能够对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因素,就是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兜底”。——当然,政策推进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

  房地产市场近期波谲云诡,房价胶着使市场觉得此前调控的效果仍不够显著,此时银监会对房地产信托提示风险,也给人一种更加严厉措施可能将再度出台的感受;而以保障房建设为重拳,政府继续伸出“有形之手”纠正行业“结构失衡”导至的“价格失衡”,这一次的方向是清晰的,正确的。

                 (本文发表于12月10日《证券时报》,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