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举:房子和尊严无关
两会在人们的热议中结束了,据说有半数以上提案和房价有关系。这其中有两个观点要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说四十岁后再买房,一个是说人们如何活的更有尊严。前者任志强说过,这次也被一些政府官员重提。后者是温家宝总理的原话。更有消息说,“阳光”、“尊严”等成为人们最热门的话题。第一个观点我尚且不论正确与否,我只是反复和朋友们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有了房子,你就有尊严了么?
一说有。因为在目前的中国,房子不仅仅是房子,房子更和城市户口、孩子入学等公众资源因素相关联。有多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在一个城市没有房子,始终是一种漂泊的感觉,没有根基,像浮萍。持这种观点的“北漂”一族很多。不仅北京,上海的许多女白领把房子的面积和是否有贷款直接换算成男朋友的硬件标准之一。都说上海男人很会做家务,我想一个连房子都没有的男人无论家务做的多么漂亮,在家人和朋友们还是很没有面子的。房子在上海人眼里的价值,不仅是尊严了,受贿十几套商品房的“炒房区长”更告诉我们,房子是硬通货,是真金白银,是甘冒风险可以换取的。
一说没有。电视剧《蜗居》里的海萍们不止一次告诉了我们这个真理。即便不是上海,在大连这样的二线城市,诸多顶着房贷压力的朋友们不敢旅游、不敢大笔消费、不敢养小孩,每个月看着大笔的血汗钱白花花地流进银行,多少人在暗暗伤心。曾有报纸爆料说,某夫妻贷款买了别墅,买了车子,人前人后地赚足了面子,可是夫妻两个足足吃了半年的方便面。“苞米面肚子,毛料裤子”的大连地域文化到这里也算是发挥到极致了。
在我看来,人生何其短,有房也罢无房也罢,都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房子和尊严无关,关键是自己的生活态度。韩国前总统以一国总统的身份和地位,在韩国也是租房子过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他失去了尊严。据说在欧洲,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有七成以上市民在租房子住。曾经有中国常驻欧洲的9个记者调查了欧洲人第一次买房的时间,结果如下:比利时人是41岁,法国人38岁,德国人40岁,这9个记者得出的结论是欧洲人第一次买房的平均年龄是40岁。许多欧洲人住在租住的房子里,一样快乐地生活、学习、工作。没有一个人认为租房子的生活是没有尊严的,相反,他们认为租房子住更加轻松、省事。其实回顾一下我们国内,在20年前,也很少有人买房,城里人是分房,农村人是自己建房。几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人民都在买房子,都在谈论房子,这其实也是一种很浮躁的心态。这心态和文革时期全民都在跳忠字舞和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摇哗啦圈一样,都是一个时期的一个集体浮躁心态写照。往后再想20年,后人们大概为我们现在勒紧裤腰带而为房子奋斗百思不得其解,就像我们现在人对文革时期人们心态百思不得其解一样。
友人H君,东北腹地城市来大连工作十年,现在租住中山区某公寓,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工作闲暇时几乎游遍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五大洲。喜欢摄影和户外运动。当年的他在中山区某高档小区曾经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结果赶上金融危机,每月5000多元的贷款压得他几乎崩溃。两年前房价高涨,他卖了房子之后一直没有买,现在的他生活质量比以前好的很多,在朋友圈子里,大家都羡慕他的潇洒。
“没了房子的生活让我更加洒脱,其实一个人的尊严与否和他的生活态度决定的,这和房子无关。”H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