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然承认汽车文化博大精深,可把车子抬高到宗教的高度实在有点儿离谱。太多理论上头头是道的论调一到现实总会败的一塌涂地,想想看,似乎还没有谁因为买了一辆车而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属地。
《汽车消费报告》马蕾
好莱坞那些经典又俗套的料就像一根常青藤,看看有多少人为托尼·斯科特的炒冷饭买单就能知道。亲情、友情、爱情和个人英雄主义,被《危情时速》失控的火车、观众紧张攥着忘记塞进嘴里的爆米花和如释重负的泪水与欢笑簇拥着抱团儿狂欢。
可我冲进影院不是为这狂欢去的,当然也不是为克里斯·派恩,虽然这小子的确很帅,但比起另一男主角丹泽尔·华盛顿,那帅立马就像气球被扎了一针,萎成一团没了灵魂。更何况帅小子领衔的另一部大片《星际迷航》一直不是我的菜,同样都是科幻,可它真比不上《艾利之书》有范儿,后者有我欣赏的灰暗、感伤、残败甚至残忍中挣扎却从不会枯萎的希望,而饰演艾利的丹泽尔·华盛顿则在这部戏里把它演绎的神圣又强大,物质世界坍塌了,希望还在,都是托信仰的福。
我的朋友纪也想托信仰的福来着,那时他信自己和人民币,他在物质的圈子里一路膨胀,直到钱多得变成了一个数字和一把扎进亲情和爱情里的匕首,他的精神世界被拜物论伤得遍体鳞伤,再好的云南白药或祖传跌打损伤膏都无法让他恢复元气,后来他让上帝住进心里,开始向神忏悔。
抱歉,纪跟我叙述这些时,我有那么一片刻的走神儿——钱多得变成了一个数字得什么感觉啊——可见我也是一尚未脱离物质欲海的大俗人,可即便如此,更在意精神修行的我显然明了把物质当信仰是件容易走火入魔的事儿,从来不靠谱。
我们这代人,打一出生就处在信仰缺失和迷茫里,年轻时以为拥有愈多物质愈快乐,愈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就愈觉得安全,可年龄愈大,物质带来快乐就变得愈短暂,精神如同夹在缝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找不到踏实的安放之所,住着大房子,守看大额银行存单都不管用。
前两天,我在天涯坛子里闲逛,竟看到一篇论汽车取代宗教功能的贴子,它如此阐述汽车普及时代宗教信仰如何被这个移动且封闭的空间改变:宗教有仪式,带人进入较高的精神状态,进入汽车也是仪式,精神状态变了,封闭且满足;不同汽车像不同教派,带来不同精神满足;开车从A地到B地,就如佛教禅修和基督教灵修,都在相对独立的精神状态下,以一个目的引导精神走向,可汽车还多一个优点——引导身体。
WOW,这个比喻还真抬举汽车这个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我当然承认汽车文化博大精深,可把车子抬高到宗教的高度实在有点儿离谱,它错在把比喻当真理——或许某种程度上,汽车的功用和宗教的功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始终是两条平行线,永远画不出交集,而太多理论上头头是道的论调一到现实总会败的一塌涂地,想想看,似乎还没有谁因为买了一辆车而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属地。
不过有一点我倒是相信——车子会成为某些人寄托情感的载体,那怕只是挂上一个小小的挂饰,而至于汽车挂饰透露出有关精神世界的秘密,还是仔细阅读一下11月号《汽车消费报告》的封面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