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风电的回马枪



导读蛮荒时代已经结束,在规模竞速上先输一阵的外资风能亮出技术底牌
文 谢丹

凭借“温室政策”和“小米加步枪”的战略,过去5年里中国广袤的西北大陆诞生了全球最快增速的风机市场。那些只用了3年时间就跻身全球风机制造TOP5的中国企业亦充分演绎了何为“后发先至”。
 
只有一样东西除外—基础赢弱的研发让拷贝国外的技术图纸几乎构成了这一行业的全部技术图景。对于跨国风电巨头而言,中国风电行业对技术的饥饿感让他们对仅存的研发优势保护得小心翼翼。
 
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它在中国市场排名第四位)正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10月12日,维斯塔斯为其投资3.5亿元设立的中国研发中心举行了一个颇为隆重的揭幕庆典,新上任的中国区总裁唐玛勒称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举动—这不仅是外资风电企业在华设立的首座国际风能技术研发中心,也标志着维斯塔斯入华25年来,终于在中国市场建成了囊括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判断中国是未来全球风能发展的超级大国,它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重要。”维斯塔斯全球研发总裁芬恩·马德森(Finn Strom Madsen)向《环球企业家》解释,中国技术研发中心将与已经建成的丹麦、英国、美国、印度和新加坡技术研发中心并立,成为其全球顶级研发中心,并且,他预测说未来五年该中心的人数将翻2倍。
 
过去一年,维斯塔斯对中国市场的频频重拳印证了马德森对中国市场的表态:2009年,维斯塔斯中国成为其全球架构中独立业务单元,获得了更灵活应对中国市场的权力;4月,其在内蒙古投资的一体化工厂落成,以更接近中国东北部市场;10月,维斯塔斯投资25亿元在天津建设的其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体化风电生产基地宣告落成。
 
在任5年的前任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安信诚曾将这些大动作称为“中国之战”,而携研发中心而来的维斯塔斯新任总裁唐玛勒无疑在将这场战斗升级。“这代表了我们已决定要把最好的知识带到中国。”唐玛勒说。
 
维斯塔斯这一战略与中国产业政策密切相关。2005年发改委出台一项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同时,在风电场特许权的实际招标上,外资企业也无任何优势。这一系列政策的威力超出想象。2004年,国外风机厂商还占到了中国几乎80%的市场,而在6年之后,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却已反超到了60%以上,而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三家就达到55%。维斯塔斯也仅能位列其后,而GE、西门子、歌美飒等巨头更是被甩出一线阵营。
 
今年7月份,通用电气(GE)CEO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reyImmelt)公开表示不满称,外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这一趋势,被认为在风能市场最为典型。
 
维斯塔斯是最早实施中国化的外资风能企业。现在,维斯塔斯研发中心的设立让其中国化战略最终达成,而此时的中国风机市场也开始告别过去5年的草莽时代,进入精益化阶段。这或许意味着,以维斯塔斯为代表的外资风能企业可能迎来翻身机会。
 
【中国之战】
 
中国风能市场增长速度频频被冠以“史无前例”之称,但由于长期以来只看重装机容量的增长,在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眼里,中国风机的“技术内涵”跟外资风机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但在过去5年中,中国西北各省纷纷给自己贴上绿色经济的标签,上演了大跃进式的风能竞赛,那些能把单机容量做大、价格又便宜的中国企业出尽风头。在这两个方面,技术成本高昂的外资风电却很难发挥自身优势。为此,维斯塔斯一直在中国推广其 “度电成本”理念,“我们不应该看风机的单一成本,而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度电成本。”无论是安信诚还是唐玛勒,这都是其在面对新闻媒体时必会提到的话题。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理念却难以被中国客户接受。“业主考虑的第一是价格,第二是质量,第三才是度电成本。”中国风电(00182,HK)运维公司副总经理武彪告诉本刊,“维斯塔斯的产品确实是好东西,但如果价格能低点就更好了。”这几乎代表了绝大多数风电业主的真实心态。
 
实际上,在很多中国风电场业主看来,维斯塔斯要抓住迅速增长的中国风电市场,大可不必费如此大的周折。“他可以跟国内企业合资建厂,也可以降价,甚至可以采取激进一些的市场策略,但它没有。”一位在风电业浸淫多年的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尽管这位全球风电巨头对中国市场不可谓不用心,但在技术和价格策略上却显得非常保守。
 
这种情况在近两年逐步出现改观。当中国进阶全球第二大风机装机市场后,中国风能市场生产过剩和新装机增速放缓态势明显。这一度“逼迫”中国风机制造商开始在今年转战美国。这种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开始让风电场业有了更大的谈判和挑选余地,也给了外资风机企业新的机会。
 
更进一步而言,中国风能市场或开始告别纯粹的规模为王时代,电场业主开始审视质量、技术和电场实际运营成本。而在此时,中国制造的风机经过5年使用也开始频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有的风叶被风吹断,有的风机一年维修次数达到10几次。尽管价格比外资风机便宜约20%,但“后患”也开始逐渐让业主转变心态。
 
而对于中国风机制造商而言,他们在过去五年的第一轮发展中依靠买国外的技术图纸和低廉的制造成本,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但在增速放缓的第二轮风电发展中,技术先天不足的劣势逐渐显现—此时维斯塔斯设立研发中心之举,就再次吸引了国内风电企业的眼球。
 
“对我们肯定是好事,能学一点是一点。”在深能北方能源公司发展部副部长刘兴涛看来,维斯塔斯的此举在行业内正是一个风向标,说明这家外资风电巨头对中国市场“很有自信”,中国风电(00182,HK)运维公司副总经理武彪也认为,这意味着维斯塔斯“在中国花大力气的时候到了”。
 
维斯塔斯对这一天也等待多时。“现在,客户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接近于我们的卖点了。”在回忆过去一年的主要收获时,唐玛勒这样告诉《环球企业家》,很多维斯塔斯早年的客户最近又向我们下了新订单,这让唐玛勒欣喜不已。
 
对于一直推崇技术才是竞争力的维斯塔斯来说,要赢得这场“中国之战”,继续加强在技术研发上的攻势就成为应有之义。而这个斥巨资打造的研发中心,其研发重点也将放在降低度电成本的技术上,其即将大规模招募的研发人才,也将主要集中于高电压技术、空气动力学、材料研究、软件开发等技术领域。其中,大规模的风电并网解决方案将是研究重点,今年初,维斯塔斯就与国网能源研究院签署了该领域的合作协议。在唐玛勒看来,并网这一全球性的话题更是中国风电业面临的热点—要获得中国客户的好感,这是一个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