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BR>这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看完杨永进老师的《静幽墨象山水画集》后,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两首经典诗句,难以自持地吟诵,久久挥之不去。<BR>这两首充满哲理的诗句,无以复加地浑融着天与地,人与物,山与水,生命与自然,精神与存在,哲学与道法的美学意境,既有着“天人合一”的寥廓和怅远,又有着“空灵逸世”的禅意。而这两种意境,浓郁地渗入了杨永进的《江流天际外》、《清风炼精神》、《不为风所动》、《心待足时名便足》,《积广众之长而可成器》、《有客清风至》、《乘物游心》、《静极偏宜读道经》等一大批精品山水画作之中。<BR>“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每一幅作品仿佛都是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或是自如可掬的智者,亲敬地坐在我们面前。那长袖一挥,白须一翘,就给世人指明了一个通往心灵圣地的心路,让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看杨永进的画,有回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感觉,让我们似乎找到了滋养精神家园的“道”。比如作品《流水能清物外心》,为观众构建了一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具象:崇高的山峰,清冽的流泉,闲逸的松风,氤氲的雾霭,渺远的山涧旷野,石板上,一位老人的身影,或正蹙目凝神,或读书,或打坐,或参悟,或神思,天、地、人融为一体。此时,不知是山水虚拟了老人的梦,还是老人装点了山水的神韵,正如“相看两不厌”诗云尔,一种真气和清气在画面上矜持地升腾着。<BR>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主线,而道家思想贯穿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儒家崇尚”入世“,提倡克服自己的个性,尽力把生命的个性泯灭在主流之中;而道家崇尚“出世”,则崇尚张扬个性,并且把个性发挥到极致。<BR>“道可道非常道”。杨永进的山水画总是给我们“天道”的启迪。“穷万物之理,探天地之道”。站在画卷前,我们既会产生“入世”的生命进取、激荡、铿锵的理想,也会有“出世”的个性超俗,若芙蓉出水,幽兰空谷,采菊东篱,闲云野鹤般洒脱。如果说他的《照透生命》、《和声鸣盛》、《远古的回声》、《细雨润心田》等作品是“入世”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其余大多作品则是修身养性,清净无为,远离尘嚣,漠视世俗名利,心态淡泊的倾力之作。<BR>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耄耋老者,匆匆人生旅途中,要经历这三重境界。现在看,杨永进的山水画,也经历了这样的三重境界,从“入世”到“出世”,最后至悟到人生的真谛,精义取舍,获得辩证和中庸,画家的人生境界和艺术思想经历了一次次嬗变,最后日臻成熟完善。这里,我忽然想起杨永进老师书案旁自提的一副对联:“画山水读杂书寻点清闲,饮小酒品淡茶求些情趣”,这也许是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情操的写白吧。<BR>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曾用“静、厚、幽、穆”来评论杨永进老师的山水画,在这里,我也用四个字概括我对杨永进老师山水画的感受,即:“道、情、动、润”。以上是我对他的山水画的第一感觉——“有道”。<BR>我对杨永进山水画第二重理解即“有情”。杨永进山水画是典型的文人画,文人画的感情特征很显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刚刚逝去的大美术家吴冠中曾说,“脱离了感情的笔墨等于零。好的作品,应不管流派,不管表达方法,主要看作品的精神和情感。”文艺作品最能打动人、最具生命力的就是作品的情感特征。<BR>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当此时,寄情诗画,浪荡于山水之间,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园田。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说:“夫画,天地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BR>国画大师陈衡恪曾提出典型的“文人画”须是画家崇高的人品、气质、学问、思想、才情的结合体,认真读杨永进老师和他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是从这一思想渊源里走出来的。<BR>杨永进的山水画是用笔蘸着墨和感情写就的。他认为绘画应该从写实和写意两端分别推进,到更高的境界,绘画语言的静默、淡泊与和谐,则表现一种心境和心态,传达着人类某种纯粹的感情。以有形之笔绘无形之心,以有界之纸骋无界之胸怀,绘画所要表达的,无所谓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只是对某个情境的特殊理解,是社会和生活的碎片在精神世界留下的划痕,和在心中重新生长出来的社会和生活。这是艺术家追求的真正的艺术旨趣所在。<BR>“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杨永进老师的人格里有太多的山和水,也注定了他从年轻时期就热爱祖国的山水大川。“云横秦岭家总在”,尤其对家乡秦地的山水充满了感情。这也是他热爱上山水画创作的缘故。在他的骨子里,山水就代表着他的真性情。他崇尚象山一样崇高,象水一样清澈的精神人格。<BR>实际生活中,他身体力行,待人接物总是如清风初至;在艺术创作同时,他关注社会和民生,自觉履行一个画家的社会责任。艺术成功后,他不忘家乡和曾经下乡地的人民,时常送文艺下乡;积极为汶川、玉树灾区捐献款物;还带领人员为安康文化贫乏的乡村捐献书籍。曾获得西安市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BR>杨永进老师作为一个画家,热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除绘画外,他经、史、子、集每日必修,这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他的山水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尽显才情,有着浓厚的文人画的神韵、情趣和笔墨。另外,杨永进认为所有艺术都是相通而相长的。他还热衷书法、散文、文艺评论、摄影艺术创作;出版有山水画集、书法集、文艺评论著作《画余三随》,编辑出版了《书画摄影》和《朝花碎语》等书刊。<BR>“有动”,这是我对杨永进老师山水画的第三个感受。肖云儒先生说杨永进的山水画首显“静”气,我补曰“静中有动”,他画中的每个元素似乎都在静寂的山野中灵动着。<BR>南齐画家谢赫结合创作实践,明确地提出了绘画“六法”:其首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前两点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尤为讲究。什么是气韵生动呢?气,在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解释:在哲学中,气是一种构成世界的物质,天清地浊;在医学中,气是一种无形的生命的支撑;在文章中,气是贯穿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张力;在绘画艺术中,气是从作者潜意识充盈在艺术作品中的生命律动;韵是艺术的节奏,是相同艺术元素的重复出现和美学传播,气是韵的内涵,韵是气的形式。两者结合就形成一种“能量”场。我认为杨永进山水画的“气韵”主要在“动”上,其“能量场”的强度和活力高,给读者的感染力强,让人的灵魂得到共振,这是杨永进山水画艺术价值的中心所在。<BR>另外,在“骨法用笔”上,杨永进老师得天独厚,更胜一筹。这源于他从少儿时期就开始的书法练习。黄宾虹说:“书画同源,理一也。若夫笔力之刚柔,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讲求,衡之书画,固无异也。”所以杨永进的画很有笔力,笔线如长风拖舞,洒脱遒劲,收放自如,给人以舞动的美感。<BR>细观杨永进的山水作品,他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他的绘画语言山、水、石、树、云、雾“动”的手法各不相同,线条有时端庄,有时夸张,有时工致,有时乖戾,而且完全恰当地融入不同的语境当中;细看画中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好像都在动,都在说话。在随风而“动”的树影中,还有一种“透”的感觉,比如《照透生命》、《简写青山买知己》等作品,“画中有画”,站在画面前时间越长,我们能看到的东西就越多。<BR>最后说说杨永进山水画“润”的感觉。杨永进从青年开始历经大山大川,刻苦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他善用墨法,干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即使他的焦墨画,也很少用枯笔,焦而不燥,有一种温和的“通润”之美。这在作品《脊柱》和《远古的回声》中皆有体现,这种“通润”的感觉,说明其山水画,渐渐走进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美学境界。<BR><BR>2010-10-11于西安<BR>
道 情 动 润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