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三菱:中国要学会向合资说“不”


    

广汽三菱:中国要学会向合资说“不”
黄少华

    在中国汽车第二个“黄金十年”开启之年,曾经几乎被中国市场遗忘的三菱汽车,终于搭上了驶向幸福彼岸的快车道。
    11月5日,广汽集团和三菱汽车签署合资备忘录,双方将按照50%:50%的合资比例组建新的合资公司。根据备忘录,广汽集团拟通过吸收合并、要约收购或其它方式使广汽长丰从上海证券交易所退市,并通过后续的重组设立广汽和三菱分别持有50%股份的新合资公司。公告称,长丰集团支持广汽集团对广汽长丰进行重组,广汽集团及长丰集团同意在广汽长丰重组后积极探讨在汽车、零部件、商贸等领域可能的合作机会。
    据媒体报道,和三菱签署合资谅解备忘录后,广汽集团还将和湖南省政府签署一个战略合作协议:长丰集团之所以能够顺利退出广汽长丰,与湖南省的整体规划有关,长丰集团今后将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与广汽集团在湖南的整车厂配套,目前长丰集团正在全力引入国际零部件企业前来合作。至此,长丰集团彻底退出整车生产,主攻汽车零部件市场。
    这真是一起让人唏嘘的重组——一个自主品牌倒下去,一个新的合资公司站起来。
    近两年来,第二次合资浪潮风起云涌。从广汽联姻菲亚特、长安牵手PSA,到5大车企抢亲斯巴鲁等,可见国内汽车企业对合资的兴趣依然不减。30年前,本着“市场换技术”的美好理想,中国汽车开始走上了合资之路,并诞生了北京吉普、上海大众等第一批合资公司,之后合资浪潮就风起云涌,直到本世纪初,基本上所有跨国公司都在国内落地生根。
    虽然“市场换技术”最终被证实只是一个“传说”,但平心而论,这3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市场更是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合资确实功不可没。然而,在肯定合资功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合资企业遍地开花的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创造的大部分利润都快跨国公司卷走,中国的自主品牌和主研发能力依然羸弱,中国汽车技术空心化现象依然明显。
    因此,很多业内专家在不同场合均明确表示过,在现阶段,中国已经不再需要新的合资公司,相反,掌握核心技术、做强自主品牌才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近期,“合资企业50:50股比将放开”的消息,更是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争论。可以说,股比放开是大势所趋,因此,在“保护期”届满之前,国内车企应尽快夯实基础,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而准备。
    努力打造自主品牌,还是“多快好省”搞合资,这是摆在所有汽车集团面前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在现阶段,打造一个好的自主品牌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不仅需要重金,更需要持之以恒和耐得住寂寞的精神。而去年年初,国家通过对“四大四小”的整合,提出要“加快兼并重组,尽快组成几家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在这个目标的“召唤”下,“四大四小”这一年多来奋力扬鞭,在产销规模上追求“大跃进”——长安重组中航,并购哈飞和昌河,在全国各地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而且实现与PSA的合资;北汽在全球汽车并购案中“屡败屡战”;而广汽则重组长丰、吉奥,与菲亚特合资,如今又向三菱伸出橄榄枝……
    快速拿来,为我所用,这是几大汽车集团目前的“习惯性思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要学会向合资说“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汽:最得意

    广汽与三菱的合资,可谓广汽一手促成的。从去年广汽重组长丰后,有关三菱的去留问题就一直甚嚣尘上。重组后,广汽集团持股29%,是广汽长丰的第一大股东;长丰集团是第二大股东,持有21.98%的股份;三菱汽车持有14.59%的股份,为第三大股东。三菱在广汽长丰的位置就变得非常尴尬。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广汽集团又多次在公开场合态度强硬地表示:“三菱要么增资,要么退出,总不能还保持原来的合作模式。”
    当时,业界多有猜测,认为广汽有可能通过三菱的“三角关系”,实现对福建汽车的重组。而三菱犹豫不决的态度,也让人对其进一步增资不报太大希望。有分析认为,三菱有可能彻底退出广汽长丰,而将重点放在东南。
    峰回路转的最重要原因,应该说是广汽作为最挣钱的汽车集团的强大号召力,以及三菱想从中国市场分食更大一杯羹的强烈愿望。据透露,广汽高层曾多次去日本登门拜访三菱,与对方高管洽谈深入合作事宜。“经过多次谈判,三菱开始松动,因为它也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也在寻求一中国合作伙伴,能够与其组建股权对等的合资公司。”
    此次合资,广汽集团可谓“得偿所愿”。可以预见的是,合资后,三菱将在这个新的合资公司投放更多的车型,而广汽也能快速扩张规模,再次向“四大”阵营发起冲击。

 

三菱:最受益

    如果说广汽集团是“得偿所愿”的话,三菱汽车就是那个“闷声发大财”的角色。广汽赢了面子,三菱赚了“票子”。
    作为一个全球汽车市场上的小众品牌,三菱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晚,然而,这么多年来,由于其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中国市场巨大的爆发力,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上又一直不愿意“吃亏”,表现出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因此逐渐被本田、日产、现代、福特等后来者超越,在中国也处于边缘地位,并无太大建树。
    长丰和东南这两个合资中方,曾不止一次的抱怨,三菱公司不好沟通,在与中方合作中态度强硬,不愿意对中国市场真心投入。早在多年前,原长丰汽车总经理陈正初就为了筹划长丰与三菱重新谈判积极奔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表示:“长丰与三菱汽车的合资仍然在进行谈判,包括下一步的产品合资路线和合资规模都要确定,市场也要重新定位。”
    然而,这么多年来,长丰还是没有“攻克”三菱,而错过中国市场最美好发展阶段的三菱,居然熬得“老来春”,捡到了广汽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夫家”,实在不得不说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长丰:最受伤

    尽管企业规模不大,但长丰汽车这么多年来却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小日子过得也还算富足。从猎豹起家,长丰SUV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不错,并将产品线拓展到轿车领域。
    去年与广汽进行重组,长丰的主要着眼点也是轿车。
在重组前一个月的上海车展上,长丰首发两款全球战略轿车——CP2与CP23。陈正初当时告诉记者,“今年(2009年)长丰的目标销量是4.5万辆,年底首款轿车上市,明年销量将达到10万辆,后年再翻一番。”
  在长丰的企业规划上,轿车是重点,也是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然而,数年来,长丰一直苦苦等不到工信部的轿车“准生证”。在轿车目录审批毫无进展的情况下,长丰轿车要实现量产,除了挂靠一家轿车生产企业,别无他路。因此,与广汽的重组就变得水到渠成。
    只是,算盘打得叮当响的长丰,当时意气风发只是为了发展轿车产业。没想到,一年多后,为了整个湖南省的整体汽车规划,长丰竟然要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汽车产业。更让人感叹的是,尽管长丰非常希望与三菱成立一个50%:50%的新合资公司,但该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直到多年后,广汽入主长丰,而长丰汽车以退出整车为条件,转攻零部件,成全了广汽和三菱。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独家授权搜狐汽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