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点评:股比放开是趋势 搞自主须提速


前言:《搜狐点评》,是一档代表和表达搜狐汽车观点的社论性专栏,由搜狐汽车独家特约评论员联合撰写,每周五刊出。该栏目将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现象、问题,与业界同仁沟通信息、交换意见。《搜狐点评》的推出并不影响搜狐汽车作为一个开放平台的定位,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业界同仁群策群力,为产业发展的发展厘清思路,统一认识,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本期话题:50:50股比能不能放开?

    在由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举办的“2010第八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就汽车合资企业50:50的股比放开发表见解,刘世锦说:“至少我没有听到这方面的消息。但我们还是要开放的,因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其实是通过开放实现的。开放,我们可以竞争的市场是全球性的市场。”

   刘世锦的此番表述,被广大媒体解读为官方高层对汽车50:50合资政策限制出现松动的一个信号。

   刘主任的话可以视为一个信号,但信号还不够强烈。有关部门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依然有些闪烁其词。


  众所周知,刘世锦主任及其所在的国研中心,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三大智囊机构之一,是从事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刘主任作为具有副部级待遇的专家,有很多机会接近国务院核心决策层,能够发挥决策咨询的关键性作用。

  毫无疑问,刘世锦主任的观点也很有见地,但关于汽车合资企业50:50合资股比的问题,更为直接的相关方应为发改委、工信部和商务部等相关人员。到目前为止,我们很少听到这几个部门就此事发表见解。

  而目前,正是2004版《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时期,关于合资车企50:50股比限制这个关键问题,有必要发起一场讨论,汇合产业界的智慧,分析利弊,厘清思路,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对产业进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搜狐汽车认为,合资车企的外方股比上限的放开是迟早之事,而相关合资企业的中方股东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自主研发的决心和紧迫感。

   国际地位上升和市场全球化的影响

  其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升,毫无疑问我们在享受别人尊重的同时,也需意识到会有更多的目光注视,更多的压力。像股比上限这种非关税壁垒,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舆论压力。

  其二,外贸是我们的经济支柱。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投资主导型决定了生产总体上的产能过剩,而这一问题现实的解决之道是出口。当然,我们要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在此之前,中国的过剩产能用于代工,生产的是别人的东西,出口问题不是那么尖锐。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步壮大,开始以自己的品牌来开拓国际市场,如此一来,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

  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国与国之间互相承认市场主体地位,互相消除非关税壁垒。

  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判断,搜狐汽车认为,汽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上限的放开是一个时间问题。时间的选择取决有关部门对产业形势的判断。

  50:50股比的历史意义

  刘世锦主任毫无疑问是市场派,整个国研中心从80年代起,以吴敬琏先生为代表,都是坚定的市场派。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当然拥护这一观点。

  如要分析50:50的股比上限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主要应该这么来看,从2002年起,中国汽车市场开始“井喷”,汽车的销量从2001年的230万,到了2010年的将近1700万辆。汽车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有了合资名额的限定,有了股比的限定,中方股东才能从分享到发展所到来的诸多好处。包括利润的分享,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一些零部件体系的培育。

  这是合资名额限定及50:50股比限制的最大意义。

  股比限制放开之后将会有哪些影响呢?

    影响1:合资企业的中方股东将丧失话语权

  放开股比限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中方获得控制权,一种是外方获得控制权。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量,中方丧失控制权的可能性要大很大。因为外方股东负责提供合资企业的车型,核心零部件,同时,所有的车型用的都是外方的品牌。

  外方想获得控制权的方式有两种。

    其一,以比较高的溢价收购中方股东的股份。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定价,二是中方是否会乐于放弃手中的股份。

    其二,通过限制车型的升级换代,放缓新产品的引入步伐,提高技术转让费,提高核心零部件的供应价格等诸多手段转移利润,同时降低企业的利润,使中方股东知难而退。这种操作方式比较普遍。但这样做的代价将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这一切工作都需要一个过程。

    影响2:外方股东获得控制权之后的合资企业竞争力将被削弱。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太乐观。失去中方股东的鼎力支持之后,合资企业在华的经营至少将会遇到如下的一些问题。一、他们会发现一些产能建设项目的审批效率会降低。二、改款车型获得生产目录的难度会增加。三、在和媒体以及方方面面的相关方打交道变得困难。四、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消费者,但是这个时间会变得比较漫长。

    当然,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对于汽车企业的一些本土人才而言,将会是个利好。

    影响3:在合资企业中被边缘化后的中方股东不得不全力发展自主品牌

  如果合资企业的中国股东在合资企业中被边缘化后,首先将失去从中分享将不得不全心全意发展自主品牌,因为这是他生存下来的唯一办法。

  曾和一些业内人士探讨大汽车企业集团发展自主品牌的动力问题,普遍的共识是远远不如像李书福这些民营汽车企业

  放开合资车企股比限制,首先能够解决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发展自主品牌的动力问题。而且不得不调集全部的优秀人才和资源打造自主品牌。

  影响4:放开合资股比上限将有利于奇瑞吉利

  这点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当李书福被问及这一问题的时候,全力支持股比上限的放开。

  在目前这样的局面下,像东风有限、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等优秀的合资企业,股东双方通过一些类似于“共同纲领”的共识,大家齐心协力,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外方发挥研发、生产管理、品牌管理方面的优势,中方大企业集团则发挥政府关系、融资以及了解当地文化等优势,双剑合璧,全力开拓中国市场,打的像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草根自主品牌企业抬不起头来。这些合资企业则收获了客观的市场份额,和更加可观的利润。

  一旦合资车企外方股比上限放开,股东双方的话语权之争将成为合资企业的重要事项。这对于本土的自主品牌而言,是利好消息。

  何时是股比限制放开的时机?

  这项工作是最为困难的,犹如买股票,其进去和出来的时机掌握永远是难点。但是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更重要的是确定一些原则。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而不是在竞争中被绞杀。同时,在政策上的妥协能够换来中国车企走出去的空间。当然,我们在做这一考量时,外部环境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仅从外部环境而言,目前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时机。

    其一,中国车市此事在全球格局的重要性到达了一个巅峰。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全球汽车市场一落千丈,中国汽车市场风景这边独好。几乎所有的跨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完全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利润的帮助,才逐渐拔出泥潭。也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原因,彻底改变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比如大众的崛起。

  正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性,是所有跨国汽车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而目前中国车市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各大企业“跑马圈地”极其关键的时期,外方不会贸然破坏合资企业的和谐,延缓占领国内市场的步伐,破坏他们的利润生命线。

  其二,目前中国车市还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加上区域的差异性,自主品牌还有发展的空间。奇瑞和吉利的存在就是例证。而一旦在中外股东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合资企业完成了对中国各个区域市场的布局,届时要再想发展自主,空间恐怕就小了。

  而一旦国内市场发展成熟,格局既定。也许那时候即使想发展自主品牌,也没有空间了。

    因此,当我们在探讨股比限制放开这一问题时,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对丧失控制权之后的担忧之上,而是应该积极地探讨这一情况出现之后对我有哪些影响。而是应该基于这些危机意识,如何下更大的决心发展自主品牌。

  在说到合资品牌外方股比上限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在2001年,中国“入世”前后的这段时间,由于汽车关税要大幅度下降,产业界忧心忡忡,担心这个关税壁垒一旦取消,幼稚的中国汽车产业将很快会被进口车消灭。很多年过去,“入世”和关税壁垒并没有击倒中国汽车产业,相反,在外力的刺激下,在与世界的交流中,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个汽车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我们再次面临着探讨一个非关税壁垒是否要取消的问题,很多热爱着中国汽车的产业人士也忧心忡忡,大声疾呼幼稚的中国汽车产业难以承受一旦保护取消后的后果,这样将会断送中国的汽车产业。

  但是,一个永远处于保护中的产业怎么能够发展壮大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把困难估计的足一点,把做自主品牌的决心下得在大一点,各项工作的推进再紧迫一点吗?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主编 余建约)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搜狐汽车原创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或改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