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傍着罗讷河 牛轧糖以及奥朗日
作为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罗讷河和索恩河穿城而过,城市内27座桥梁将老城和新城连接起来。全城筑在山坡上,房屋依山势而建。街道狭窄,红顶屋瓦。我们傍着罗讷河,离开里昂,首站目的地是蒙特利马尔,那个甜蜜的牛轧糖的故乡。
里昂和蒙特利马尔所在地叫做罗讷阿尔卑斯区,这一天的路程中,我们可以远处欣赏欧洲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还可以欣赏汹涌澎拜的罗讷河。这条河流看上去比卢瓦尔河更加清澈透明,绿是翡翠般的绿,的确,这里的环境保护得很好。其实,西方国家对中国所谓的GDP总量跃上世界第二位,是没有什么可以抱怨,可以妒忌的。
为了老二这把交椅,我们的几大水系,包括被称之为母亲河的黄河长江都被污染得不成样子了,淮河治理工作都进行了N年了,还不见好转,沿河村庄城市百姓苦不堪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将可能造成重度污染的产业和产业链丢给了中国,中国还当宝贝一样的捡来,生产出附加值很低的产品或者是半产品,甚至就是珍贵的矿产资源原材料,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出口到世界各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人民只管享受,而不用考虑环境问题。法国的自然环境实在让人羡慕,他们的福利制度我到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优越之处,良好的环境却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去蒙特利马尔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牛轧糖。
车到蒙特利马尔,雨仍然在下着,游客服务中心人员告诉我们,可以找到家庭作坊,听当家主人介绍他们的牛轧糖生产的过程,和生产方式。在一条冷巷内,我们随意走进一家生产牛扎糖的作坊。蒙特利马尔的牛轧糖在法国乃至于整个欧洲都是出名的,欧洲的巧克力在中国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了,亲友随便出个国,带回来的总是巧克力,我们打算买些牛轧糖捎给亲友们。
作坊不大,就一间屋,进门处摆放着一些玻璃的储物柜,已经生产包装好的牛轧糖就放在柜子内,任你选购。此时作坊没有全面开工,只有一位女工在用玻璃纸包装成品的牛轧糖。偌大的两只铜质大锅摆放在作坊内,格外引人注目,介绍称这是用来化糖的,铜锅为两层设计,中间注入热水,就可以将放入锅内的白糖化成糖水。
这里生产的牛轧糖的确好吃,松软但不黏牙,感觉也不那么甜,可能参杂了其他什么东西。但价格很贵,比上等的巧克力都要贵,买了很多。后来的行程中我们发现这种牛轧糖在法国到处都有卖,价格比蒙特利马尔我们参观的这家作坊要便宜一些,这种参观的方式其实就是他们的商业营销模式。
下午到达奥朗日的时候,天放晴了。奥朗日城比较宁静,人口不多。应该属于普罗旺斯区,那个因为一本风格独特的旅游书籍而声名远扬的普罗旺斯。奥朗日的古罗马大剧院是必须要去的,他的规模,他的岁月,令人肃然起敬,这里被设计成可以容纳1万名观众的场所。据说是在奥古斯都.凯撒大地统治时期修建的,那是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石头砌成的看台呈半圆形,由低处向高处逐渐扩大,背靠着一座小山,看台最高处差不多和小山平齐。看台后面是一条狭狭的通道,观众从这条通道以及通道通向看台的的许多门来到看台。对面的舞台兼围墙有37米高,宽103米,后来人们还在舞台围墙中央大壁龛内放置了高达3米半的奥古斯都的塑像。这个舞台及围墙是世界上三座完整保存的剧院围墙之一。
进内参观时,人们正在舞台上搭建音乐器材,做演奏前的准备。整个剧院是露天的,人们在舞台上方塔起了高大的帐篷,据称,这座剧院的音响效果极佳,剧院仍然定期上演歌剧和演奏音乐。参观剧院需要购买门票,于是,继米和天扬放弃参观,我们两在空阔的剧场里面匆匆走了一圈。
在奥古斯都.凯撒大帝统治时期,建造了许多凯旋门,在众多的凯旋门中,建于公元10到25年间的半圆形拱门最为精美,奥朗日的凯旋门建于公元1世纪,凯旋门的高与宽都是19米,厚度为8米,它屹立于奥朗日的凯旋门大道最北端,门上刻有浅浮雕,记录着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和繁荣。
1544年,当时的奥朗日公国曾经属于日耳曼拿骚家族威廉一世的领地,从此威廉以及后人以封地为名,称为奥朗日家族,威廉一世公爵是荷兰的开国元勋,至今,荷兰王室仍然有其血统,他的曾孙曾成为英国国王,为威廉三世,直到1713年,奥朗日才划归为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