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我就是送大米的微博男人”


     用微博来捐米?有点儿意思。“一条微博=一粒米”的等式看起来微不足道,而就是这样一粒一粒地累积,“茶缸”已经把几百公斤的大米送到了许多弱势的、困窘的人手中。

  从2010年4月至今,“茶缸”上线刚好半年。如今已经召集了超过1万名注册“茶友”。创始人杨明今年不过28岁,曾经是一名IT工程师。为了实现心中“IT人的理想”,2010年年初,他与身为服装设计师的妻子干雨宁双双辞去工作,开起了这家“夫妻老婆店”。本版撰文章涵意

  捐米

  10公斤大米的爱

  酷暑。上海。长宁区的一个大学职工小区。

  老公房的过道里,能听到上楼的脚步声,还夹杂着有些费力的喘息。杨明手里提着10公斤大米和一些水果,敲开了一扇门。

  开门的是个中年女子。“教授在屋里,他行动不方便。”说完,便回身继续操持起家务。

  “教授得的是老年痴呆症,家人又不在身边,我们就住隔壁,有时间过来看看,照顾下他的生活。86岁了,不容易。”她诚恳地笑了,眼光里露出了温柔。

  杨明是从街道那里得知这里住着一位病重的老教授,于是打算把8月的爱心米送给他。“没想到遇见了这样一对夫妇,愿意主动抽出时间和精力无偿地照料他。”夫妇俩的家饰很简单,看得出生活并不容易,“两人的文化程度又不高,听说还因为老教授的关系,放弃了收入更好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应该很少有人会关注到他们。但他们的善心需要得到回馈。”

  就这样,杨明和干雨宁把大米和慰问品转送给了这对夫妇。“起初要让他们理解送大米的原因,确实有些困难。我们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有这些米的‘来头’,他们立刻就明白了。”得知这是一群素昧平生的人给他们的关怀,也是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换来的关注的时候,夫妻俩立刻收下了这些米。“他们俩正是微博公益最好的践行者。”

  每个月,杨明和干雨宁都把网友发帖累积的“米粒”兑换成实体的大米,代表他们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家庭。这只是其中一次罢了。“我们和一些福利机构保持着联系,能够获取一些有困难家庭的信息,希望能够把网友的爱心送到他们手中,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给予他们真正的鼓励。”

  没有什么仪式,只是简单拍下了照片,回去给“茶友”们“交代”。

  没有昂贵的馈赠,10公斤大米,大约相当于50万条微博和评论。

  “这些米的意义不在于值多少钱,而是告诉他们只要有公益之心,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会得到其他人的关爱。他们觉得很受鼓舞。而公益的精神就是这样不断传播、延续下去的。事实上,很多受助者收到的物资远多于金钱。而大米是他们每天都要吃的粮食,是一定有用的东西。能够让网友们的心意实际有效地帮到那些受助者,是我们首要的考虑。”

  从苏州农村的贫困家庭,到上海的农民工夫妇,还有几家儿童福利院,杨明和干雨宁已经捐出了将近200公斤大米。每次的“捐米”行动,他们都会拍下照片,全程记录,并撰写博客,公布给全体“茶友”。“他们不时打听,什么时候再去捐米,或是这次捐的米粒里面有没有自己的份儿。”

  灵魂

  寻找网站的价值

  杨明随手刷新了一下网站,看了看这个小时的微博数目,更新了一条公告。“又是一个月了。”他望了一眼微博爱心米的数目,说道。

  “最初只是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创业,受到国外网站Freerice的启发,于是有了现在这个以‘捐米’为主题的微博公益网站。”杨明很坦白。

  按照起初的打算,他想做一个单纯的会员站点,但是如何在纷繁的网络世界里吸引到足够的人气成了最大的问题。“我开始思考,这个网站的‘灵魂’是什么?如果我是网友,我想要什么?就在这时,我发现了Freerice,也就是把网友的参与度转化成米粒的公益活动。在同类的微博公益网站中,它运作得相当成功。”

  把公益分散成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的行为,无论你有没有钱,是什么身份。“我想,这就是我所寻找的网站应有的价值与‘灵魂’。”

  以时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微博模式,辅以微博公益的价值,“茶缸”诞生了。会员发布的微博、给好友的评论,都会计入网站的“米缸”里。用户页面上也不断累加着会员本人已经捐赠的米粒数。“微博网站互动性很强,内容产生快速,这也加速了米粒的累积。‘茶缸’的名字本身有些复古的平民气息,很生活化,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希望它能够成为年轻人交友、聊天的平台。”很多“茶友”说,“茶缸”比其他大规模的微博网站更加安静,能够写下私密的心情,交到真心的朋友,又能传递自己的爱心,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地方。“这种温馨、有人情味儿的氛围让我们自己也很感动。”

  “茶缸”上的“茶友”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年龄以18到24岁为主。“让我们很讶异的是,居然有很多90后十分活跃。他们有些是大学新生,有些甚至还是高中生,都对‘茶缸’充满激情。”杨明说,这些90后“茶友”也毫不吝啬地把“茶缸”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自发做起了“广告”。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有公益的热情,又无法拿出更多的金钱去做些什么,每天敲击键盘,把心意通过网路文字转化成米粒,让这份年轻勃发的爱心得到了最好的寄托。

  坚持

  我不需要赞助

  两台电脑,一台托管的服务器,两个人的幕后运营“团队”,杨明和干雨宁的办公条件简直是“家庭作坊”。每个月约2000元的成本投入虽然不高,“但全部来自我们俩过去的积蓄。现在网站还处于‘负盈利’状态。”

  一般情况下,网站发展都要依靠资金赞助投资运营下去,但杨明有自己的信条:“如果有人以商业目的投资‘茶缸’,对不起,我不会接受的。短期看来,有充实的资金当然可以帮助网站更好地经营下去,但这样就违背了我所坚持的公益概念,有了‘秀’的成分,‘茶缸’也不再是纯净的传播温暖的地方了。”如果换作是来自个人的公益赞助,“我想我会考虑吧。不过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也还负担得起运营成本的支出。”

  在他们俩心中,最理想的盈利模式应当由“茶友”创造财富。“其实,‘茶’字还可以‘通假’为‘调查’的‘查’。当聚集到一定规模的网友之后,我们就可以代理一些线上调查活动。利用‘茶缸’的平台和网友资源,依靠‘茶友’们自己来创造利润,把‘茶缸’经营下去。这是最理想的,既能保持公益性质的纯净度,又不必操心网站的生存问题。”

  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商业化,杨明目前只在豆瓣网上建立了“茶缸”小组,除此以外,没有进行任何广告宣传。“现在有太多网站因为过分商业化而显得很不‘友好’。广告公司的宣传手段也太过急功近利,都会破坏我所追求的理想的网站形态。所以,网友们的口碑营销是最友好、最真实的。”为此,杨明在网页设计上坚持着素简的风格,还特别设置了推荐“门槛”。“只有注册时间超过一个月的‘茶友’才可以获得网站的推荐链接。我们希望‘茶友’们实际体会到微博公益的乐趣,了解我们想做什么,再去宣传。不要随随便便帮我们打广告。”口气里是一种倔强与坚持。

  7月的时候,杨明和干雨宁定做了几件印有“我爱茶缸”字样的T恤,穿着去送米。“照片在网上反响火爆,‘茶友’们都很想要。或许之后可以多做一些派发给他们,走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也算是‘活广告’了吧。”这已经是杨明的“广告策略”的最大尺度了。

  理想

  一粒米的公益承载

  她哭了。哭得很伤心,也很无奈。历经风吹日晒的脸上露出了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沧桑感,细微的皱褶里淌过了辛酸的泪水。

  丈夫得了不治之症,不只意味着这个苏州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倒塌。为了治病,还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原本幸福的家庭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这一天下着小雨。两个从上海来的年轻人在村里乡亲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对夫妇,送上了40公斤大米的问候。“这是来自‘茶缸’上素不相识的‘茶友’们的心意,虽然不能给你们很多钱治病,但这几袋米是你们生活的必需品,一定用得上!”

  女人接过大米,谢了很久,缓缓诉说起几年来的艰难生活,满心的苦涩一泻而出。

  “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资或金钱的捐助,更需要有人倾听心里的话,得到感情依靠。”每捐一次米,杨明和干雨宁对“微博公益”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自从了解到“微博公益”的概念,“茶缸”就始终传达着“公益是分散的,慈善是集中的”这个理念。“巴比的慈善晚宴是把富豪们的资金集中起来做善事。而‘茶缸’所作的是把公益赋予到每个普通人身上。很多事可以作秀,但公益的有趣之处在于,做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就越好,无论是作秀还是出于纯净的公益心。”

  很多人希望能和杨明、干雨宁一起去送米。但杨明坚持认为,由他来把“茶友”组织起来做公益,违背了“茶缸”的初衷。“做公益不是作秀,不需要这样复杂的形式。组织一次活动的成本,可以买多少米,给多少需要的家庭啊!与其这样,我更希望‘茶友’们自己在当地组织‘捐米’,帮助我们联系也好,代替我们送米也好。降低成本,又能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助人的幸福感,感受到公益在每个人身边都可以实现。不过这些都要基于‘茶友’们彼此的信任感,目前还很难实现。”

  “捐米”是“茶缸”的灵魂所在,是必须一直传承下去的。“我们也很乐意看到‘茶友’们已经能够主动地相互沟通,传递友好的信息。他们知道他们的互动可以转化成爱心米粒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这也就是公益精神的传递。只是一个微小的举动,却是随手可及的。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公益就在手边,就在身边,是‘茶缸’作为公益平台的意义所在。”

  杨明觉得很庆幸。“从数据来看,现在的会员人数处于持续上升趋势,状况不错。”口气里,有一种被肯定的满足感。“但我并不指望‘茶缸’能够挣钱,只希望它能够一直继续下去。所以,等一切上了轨道之后,我们就能从‘全职’网站运营转为业余‘兼职’了。预计是明年年底。”

  从创业到经营,如同孕育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抚养它成长所需要的代价不止是时间而已。

  10月,或许将成为“茶缸”捐米行动的又一个新标的。一条征集送米志愿者的微博出现在网站的置顶位置。“不知道哪位茶友愿意尝试做一次当地的‘茶缸’联络人和捐米义工,进行第一次‘茶友’当地捐米行动?”

  充实饱满的米粒里,是数万名网友们对公益的体悟,也是一个年轻IT人的理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