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几个月的任何时段,投资者需要保持紧张。各位决策时第一要考虑的无疑是通货膨胀的发展速度和范围,以及会对经济全局和市场产生何种影响。继10月份中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4.4%(两年来最快增速)后,由于农产品及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本月中国的总体通货膨胀率很可能将再次上升。
几乎没有看到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迹象,但物价上涨总是不能令人放心。上周五,中国国务院称,将于11月底到12月20日期间赴18个省区市检查物价。国务院在其网站发表声明称,各政府部门将组成六个国务院督察组,重点调查了解有关地区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这是自本月17日以来,国务院再次以实际行动向市场和普通居民显示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不难看出,最高决策层日益感到驯服通货膨胀的紧迫性。
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执行的利率仍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设定的低水平附近,而事实上中国经济并没有遭遇发达国家那样严重的打击,在复苏进程中也一马当先。现在非常需要引导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回归正常状态。另一个问题是外资流入。有数据显示,海外资本上月加速流入中国。中国央行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该行10月份购买了人民币5190亿元的外汇,高于9月份的人民币2896亿元,达今年来最高水平。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外资正在流入中国市场,并被中国央行所吸收。
有人疑虑当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把利率保持在接近零水平,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只要加息,就会吸入渴望获得更高收益率投资者的更多资金。不过,中国10月份收紧货币政策以来,美元指数已上涨约4%。显然,短期内,中国相对更高的利率已经被全球范围的避险情绪和由此带来的美元升值抵消了。这应该给中国央行进行下一步利率调整打开了一个时间窗口。
昨天,中国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央行近期采取的紧缩政策旨在抑制价格上涨以及货币供应过快增长。上周六,中国央行顾问李稻葵称,未来若干年中国可能会保持一个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像过去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会改变。更早,另一位中国央行顾问夏斌也表示,在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将货币政策恢复至正常水平以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像货币政策方向调整此等大计,均须决于最高决策层。在通常于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高级官员和政府智囊纷纷高调表态,都是传递个中消息的公开造势。
从最近频密的公开信息判断,北京可能不得不同意中国央行以强于此前预期的力度提高利率。从未来几周到数月内,市场要承受更多紧缩政策的心理准备,包括多次加息。只要进一步加息的预期还在,股市的压力就不会减轻。昨天,中国股市收盘小幅走低。基准上证综合指数收盘跌0.2%,至2866.36点。市场人气因政府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而显得小心谨慎。银行和地产两类更容易受紧缩影响的股票下跌。工商银行收盘跌0.7%;中国银行跌0.3%。万科A跌0.7%;保利地产跌1.5%。
阴晴不定的天空中,惟一的亮色是北京或加速资本市场扩张,比如提前推出国际板。这也算是保持紧张同时的一点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