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年以来,大陆粮食、水、电、气、运输、化工产品价格均呈现连续上涨趋势,与大众生活密切关联的农产品如大蒜、生姜、绿豆、大米、面粉、鸡蛋、糖、棉花的涨势更是惊人,其他如水泥、钢铁等也出现密集联合涨价的现象。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激升0.8%,创25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消费品价格上涨5.0%。11月上旬,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大蒜、生姜批发价格分别上涨95.8%和89.5%。
从10月份物价上涨结构看,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上涨10.1%,说明大众生活负担正在急剧加大。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并不乐观。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7.5%。收入增长跑不过GDP,物价却在后面快速追赶,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极为有限。目前大陆部分地区食品价格已经超过了欧美,也超越了国际化的水平;上海民众的生活压力已经超越香港。
对于10月份消费物价突破原预估的4%,大陆社科院曾指出,目前的CPI严重低估了7%,因而有人认为物价上涨速度可能已达到两位数;通货膨胀已经不是预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全面通膨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大陆物价走势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发生恶性通胀。如何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控制物价涨幅,是当前最大的课题。因而大陆针对近期物价上涨的情况,陆续推出行政与货币措施。
11月17日,大陆国务院推出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与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措施。11月20日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等稳定物价的「国16条」。在货币政策方面,11月16日与29日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调升后的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准备金率达18.5%至19%的历史高位。
(二)物价高涨的原因
究竟是那些因素促成了大陆物价高涨?综合大陆学者的分析约有以下四端。
1.供给面因素不利:以农产品为例,今年受到天气异常的影响,春季北方地区蔬菜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上市时间推迟。夏季进入汛期后,南方和东北部分地区遇到暴雨、洪水等灾害天气,蔬菜生长受损,采摘困难,运输受阻,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2.货币发行过多: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底大陆GDP为33.54兆元,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M2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兆元,为705倍。截至今年9月末,M2余额已达69.64兆元,按照前三季度GDP26.866兆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兆元。货币超发导致房价、物价飙涨。
3.全球流动性泛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为了挽救其复苏缓慢的经济,又推出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流动性泛滥加剧了价格的炒作,造成国际大宗商品如黄金、铜、棉花的价格一直在高位波动。大陆是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口国,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必然增加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并通过流通环节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
4.投机炒作盛行:在负利率和流动性过剩的情形下,游资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炒作潮,很多游资炒作棉花、大豆等农产品,后来则扩及其他隆产品。由于这些资金巨大,数以兆计,而且大多是自有资金,不是银行贷款,因此很难控制。在层层炒作之下,今年9月以来,大陆棉花价格出现快速上涨,虽然有关部门抛售100万吨储备棉,但仍未能遏制其涨势;棉花6月30日的合约价为17,280元/吨,至11月上旬的涨幅为90.8%,几近翻倍。另大蒜、生姜等农产品也频遭炒作, 11月上旬的批发价格大涨9成。
上述因素之外,大陆还存在劳动力和服务业价格上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调整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与抬高物价。
(三)防止通胀策略的动向
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货币发放过多、成本推动、输入型以及投机推动等因素造成。而物价高涨不只是眼前的事,预估11月、12月CPI也将维持高位,对此大陆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缓解涨价压力,另一方面紧缩货币供给,双管齐下。
对于前者,首先是加速生产,保障供应。其次是直接通过行政手段管制大宗商品价格,严格稳定价格上限。由大陆「国家发改委」及各地方政府相关单位推出限价、「菜篮子」首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等一揽子措施,尤其是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其中福州于11月10日开始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令」,把「菜价保卫战」暂定为期两个月,是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此外,有多个地方政府启动「临时价格补贴」机制,以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民众带来的生活压力,目前计有山东、江苏、浙江等7个省建立了相关联动机制。至于11月20日所发布的「国16条」更涵盖了扩大城市蔬菜生产、蔬菜运输、市场干预、粮油保障、能源保障、社会保障等层面。
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最为主要、有效的工具,做法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收紧流动性,加上汇率升值与外汇管制,减少热钱流入。今年以来,大陆分别于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11月16日、11月29日五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尤其在11月内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明显开始紧缩,增加投机者炒作成本。预期明年贷款增速将低于今年,如果2011年和2012年新增贷款逐步回到3兆到5兆元区间,则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才有可能降温。
一般预测大陆通货膨胀压力可能持续至明年,因此加息预期再次升温,预计12月中旬央行可能还会动用加息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收紧货币,未来两三年内持续加息是可能的趋势。
(四)结语
大陆的CPI逐月攀高,今年已难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预料全年CPI为3.5%。参照历年大陆物价上涨的规律,加上季节性因素与货币流动的滞后效应,大陆学者预测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出现在明年下半年。
大陆物价高涨导致出现一系列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对当前及未来的不安与恐惧,从而可能演变成为社会与政治问题,使得当局不得不严肃面对。从物价上涨因素看,目前大陆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全球化关联性,从流动性泛滥到输入性通货膨胀,都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兼顾「对内防通胀、对外防热钱」,如何兼顾短期增长与长期利益,的确是重大考验。
受到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各国刺激政策退出较为谨慎,甚至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仍将泛滥,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而中国大陆正是最大的目标。目前估计今年9月份热钱流入规模为1,200亿元,10月份也不低,合计两个月份大约为2,000亿美元,相当于13,000亿元人民币。最近大陆一再强调决心调控通货膨胀,防堵热钱流入,继加息、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后,接下来很可能采取直接的价格管制、进一步的外汇流动管制、加息及升值措施,其效果有待观察。
另或许是受到大陆官方密集喊话与措施的影响,11月上旬大陆36个大中城市大蒜、生姜批发价格原本分别上涨95.8%和89.5%;但至中旬,生姜、大蒜的价格都比最高价大约下降了两到三成。此种短期效应能否递延下去,相信是北京当局所最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