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亲美经济亲中的日本外交政策 


2009年9月民主党上台后,日本的外交政策出现转轨的现象,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首相希望调整冷战以来的美、日主从关系,建构更趋于平等的安全同盟,并以此突出民主党执政与自民党在外交上的差异。在日本调整美日互动的前提下,鸠山内阁着手强化对「中」外交,意图以更紧密的日「中」关系平衡美日关系,民主党人士更乐观的预期可实现美、日、「中」三边的等距外交。
相较于自民党,民主党更侧重于和中共等亚洲国家的关系。鸠山内阁对于在「美日同盟」架构下,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态度多所保留,如此美国期待日本在国际间与其合作,配合美国的区域与全球战略,承担更大的安全角色将难以实现。鸠山首相的外交政策中,突出与美国建构平等的伙伴关系,为此日本须强化与东亚邻国间的互动,其中特别是对「中」关系。民主党上台之初,日「中」关系出现一时增温的现象,惟日、「中」间的诸多外交悬案无法随日「中」关系改善获得解套,限制日「中」关系的发展,中共对日本仍口惠不实,东海问题依旧难解,日「中」关系重演1996年台海危机后,急转直下的局面。继任的菅直人(Naoto Kan)首相在外交、安保政策上又重回过去自民党时期的轨道。
      (一)美日关系优于日「中」关系
今年9月,日、「中」钓鱼台风波将日「中」关系打回原型,对等的美日关系仅是「黄粱一梦」,民主党的「小泽外交」令日本的外交、安保政策失焦,菅内阁重新聚焦日本外交的图像竟与自民党的政策相像。今年3月的「天安舰事件」让欧巴马政府重返东亚师出有名,陷入僵局的日、「中」东海问题亦使在美、「中」间进退失据的日本找到外交政策的方向,美、日同盟关系重新定锚。
后小泉时代的安倍、福田与麻生内阁,皆为任期一年的短命内阁,执政无力的自民党使日本政情进入「混沌期」,其结果影响美国,让「美日同盟」停滞不前。美国国会调查报告对今后的美日关系态度保留指出,美国的利益将会因为日本国内的局势产生负面影响;而持续性的无效率领导者,意味日本将避免冒着政治风险来支持美国全球行动。而日本在决策上的拖延将使得美国在与日本进行经济、外交、军事等合作上产生挫折;虽然「美日同盟」仍将被视为是互惠的基础,但两国之间的关系将会遭受侵蚀。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日本部副部长尼古拉斯·塞切尼(Nicholas Szechenyi)亦认为,日本领导层忙于国内政坛纷争,无法集中精力扩大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长此以往,当亚洲问题再次映入眼帘时,美国可能先与中共等其它国家商量,而不是日本。换言之,日本应持续地藉「美日同盟」强化自身在区域的安全角色,承担义务与责任,始能确保其东亚的核心地位。
「天安舰事件」为东北亚区域安全投下变量,但此危机却令日、韩暂时放下独岛问题所造成的不快,在「日中韩高峰会」上同声谴责北韩,并矢言未来在对北韩问题上展开合作,而李明博亦盛赞鸠山首相支持美军陆战队续留冲绳的决策,为濒临瓦解的鸠山内阁雪中送炭,韩、日难得外交上表现出琴瑟和鸣。而北韩适时的制造「天安舰事件」,使在对美外交中迷航的鸠山首相找到说辞,并让「普天间基地迁移问题」重回轨道,更令「美日同盟」走出漂流的阴霾,在同盟关系迎向五十周年之际,因朝鲜半岛的紧张,能重新定锚,确立美、日双方在日本周边的共同安全利益。北韩似乎扮演1996年北京在东亚制造紧张情势,为当时的《美日同盟再定义》营造积极的氛围,「天安舰事件」虽令东北亚各方不悦,但美、日显然有意外的收获。
尤有进者,中共为东亚的核武大国,不拥核的日本在安保上仍须仰仗美国的「核子伞」。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所长何慕礼(John J. Hamre)指出,在中共军力持续增强下,冲绳美军基地的地位非常关键,美国仍将力促美、日间建构更紧密的军事合作,但问题在于日本的态度。《美日安保条约》虽已于1996年再定义,但经过十几年后,国际环境已经大幅改变,故有学者认为该条约须重新再定义。但何慕礼认为,若民主党新政权无法正向思考「集体自卫权行使」,美、日此时发表「新安保宣言」意义不大,但美国不会自东亚撤退,美军在此区域的部署将有助于避免区域冲突的升高,美军的存在攸关东亚区域内国家的安全。言下之意,日本民主党应支持驻日美军,并深化「美日同盟」始为日本安全的最大保证,亦是未来日、「中」、韩三方国力逐渐抬头下,东北亚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日本外交的选择
据《读卖新闻》与中国大陆《瞭望东方周刊》共同民调显示,在政治上对日本而言,美国远较中国重要,高达7成5的受访者肯定《美日安保条约》对区域安全的贡献。鸠山首相虽尝试在新现实主义之外,整合新自由主义的制度主义及社会建构主义的方法思考东亚区域秩序的新途径,但为因应中共在西太平洋的军力投射能力的提升与朝鲜半岛的紧张情势,攻势现实主义仍是日本目前在外交、安保上的合理选项,菅内阁正实行没有自民党的自民党政策。比较民主、自由两党《政权公约》中的外交政策,其间存在的差异不大,菅内阁的对美外交将重返「现实主义」的轨道,与社民党重构「美日同盟」的主张分道扬镳。
民主党内职司《防卫计划大纲》与《基盘的防卫力构想》检讨修正之「外交・安全保障调查会」做出强化西南群岛防卫之建议,似乎针对「中国崛起」所形成的「太平洋第一岛链」之威胁而来。的确,随着中共国防经费逐年增加,解放军海军准备建造航空母舰,提高远洋作战能力,日本等外围国家间的「中国威胁论」愈演愈烈。然而,日本自卫队评估认为,中共海军的远洋航行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臻成熟,「中国威胁论」或言过其实,但为防止解放军海军失控,应在其远洋战力与经验尚未成熟之前,通过外交努力,引导中共进入相关国际秩序的框架内。日本防卫大学校校长五百旗头真(Makoto Iokibe)认为,当前最有助于安全保障的事莫过于,多数国家敦促中共扮演建设性的角色。
战后的日本外交持「美日基轴.轻视亚洲」路线,但70年代后,美国打「中国牌」牵制苏联,日本开始检讨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形成「脱美.亚洲共同体论」或「美日中正三角论」,鸠山由纪夫首相之外交即此路线的具体表现,但脱美的外交令日本外交政策严重失焦,造成对「中」外交亦进退维谷。五百旗头真认为,对日本的安全而言,与美、「中」两国保持良好关系十分重要,但当中不存在以中共取代美国的空间,对日本安全而言,「美日同盟」仍居首要,然对「中」外交上应持续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亦即日本应采取「美日同盟+日中协商」,「美日中正三角论」并非务实的想法。
      (三)结语

日本民主党所推动的「亚洲外交」将无法摆脱美国而独走,「亚洲外交」仍将从属于「美日同盟」,因应美国的东亚外交政策伺机而动。美、日重新拉紧同盟关系并非意味两国将共同对抗中共,日「中」关系的改善仍是日本外交的当务之急。日本经济界认为在「华尔街金融风暴」「中」日本受伤不深,乃因中国大陆市场之故,在经济上,中国大陆较美国更为重要,《读卖新闻》、《瞭望东方周刊》共同民调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大陆在经济上对日本较为重要,明显高于美国的31%。美、日、「中」三国经济的互赖令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越南与印度所构成的「对中军事联盟」,无法对中共展开宛如冷战时期的「围堵」。在美、「中」部长级战略经济对话等合作亦日趋紧密的情况下,日、「中」虽存在难解的东海问题,但基于现实的经济利益,日本仍需尽速打开日「中」关系的困局,「政治亲美国、经济亲中国」的选择,显然是日本当前外交政策的务实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