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幸得到泉友dosme1016 转让的“道光八年”红钱
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立铸钱局,销毁旧普尔钱改铸“乾隆通宝”红钱。为照顾南疆回民的使用习惯,规定新疆红钱与内地制钱的兑换比值为1∶5,即一枚红钱当五枚内地制钱使用。但当时铸造的红钱面值一样,且均为小平钱。因此,虽然规定有1∶5的兑换比值,但这仅是两种货币(新疆红钱与内地制钱)之间的兑换关系,当时同一种货币(新疆红钱)之间并不存在“母子相权”的比值关系,此时铸造的新疆红钱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大钱。
据清代见于史籍记载并有实物存世的大钱,以道光八年(1828)新疆阿克苏钱局铸造的“道光通宝”背“八年?十”大钱为最早。该钱是平定张格尔叛乱的产物。
张格尔是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长期流亡中亚浩罕汗国从事分裂活动。道光六年(1826)七月,张格尔第三次作乱,煽动白山派信徒攻破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田等南疆西四城,全国震动。为平定张格尔叛乱,清政府任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调集大军平叛。经过近两年的围剿,于道光八年(1828)初生擒张格尔,押送北京处死,平定了叛乱。
当初,为平定叛乱,清政府先后调集了三万六千多人的平叛大军。这些将士多来自内地,携带军饷多为白银,平叛大军云集在阿克苏,致使当地白银过剩,银钱比值大幅波动,从而导致“银贱钱贵”的窘境。当地嘉庆至道光初年一两白银可兑换红钱二百五十至二百六十文,至道光七年一两白银只兑换八十至一百文红钱。大军撤走后,“银贱钱贵”现象依旧,“食用因之增昂,兵民甚属拮据。”为解决银贱钱贵的“钱荒”问题,清政府钦差大臣、直隶总督那彦成经过实地考察,于道光八年(1828)三月提出了发行大面值货币的建议,即在原小平红钱(当五)之外,另铸折二型红钱(当十)。“所铸钱文,模式围圆,较当五钱加宽一线,背面各添铸‘五’字、‘十’字,以志区别。按银一两合钱一百一十文,……即可照数少调内地经费。”这一建议得到道光皇帝批准。
那彦成遂于当年在阿克苏钱局试铸了“当五”、“当十”钱。正面“道光通宝”四汉字,背穿孔左右为满、维文“阿克苏”,穿上下有“八年?五”、“八年?十”字样,既纪年又纪值,这是清代铸币史上的一大创举(见图)。“当五”即指一枚红钱当五枚制钱,这原本就是红钱与制钱的兑换比值,所以“当五”钱实际为小平红钱。“当十”是指一枚红钱当十枚制钱,相当于当两枚小平红钱,即为折二红钱,它是清代最早铸造的大钱。
“道光通宝”背“八年?五”、 “八年?十”钱的铸造,增加了市场货币流通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疆的“钱荒”。“道光通宝”背“八年?十”钱开创了清代铸造“当十”大钱的先例,成为了后来主张铸行大钱者的重要依据,更是后世咸丰朝广铸大钱的滥觞,其影响可谓深远。
欢迎海南泉友加我扣扣385932499(请注明 海南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