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张政斌
在审计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时,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的一种判断性估计。由于谨慎性原则的执行依托于会计估计,实际操作中只要有估计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个人的倾向性和主观臆断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如:对可变现净值的估计,就是假设企业在正常经营的前提下,用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生产成本,再减去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估计剩余价值,假若前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出现偏差,那么最后的可变现净值估计就不可能没有偏差。因此,不同的心态会导致不同的谨慎,不同的会计估计会导致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而也必然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后的决策正确与否。为防止谨慎性原则被滥用,甚至成为个别企业随意调节成本、费用、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减值准备计提应当是审计师眼中的重点“关照对象”。
2、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该规定的本意是促使上市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挤掉或有损失导致的“利润泡沫”,夯实期末资产实际价值和经营业绩,降低财务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类公司因其所处生存环境和压力的不同,它们使用谨慎性原则的态度、手法也会不同。一类是主营业务财务状况恶化,费用居高不下,濒临亏损边缘的“微利(特别是潜亏)”型上市公司,不愿意按规定据实计提八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它们为暂时躲避当期净亏损之“厄运”,会利用会计估计高估资产,该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以掩盖当期亏损、粉饰年报业绩;一类是生产经营旺盛,利润增长火爆的绩优型上市公司,愿意借规定之名超速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它们为化解历史原因积淀、遗留的各种潜在风险或为应对未来会计期间的不测风云,会利用会计估计低估资产,来超额加速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卸掉历史包袱并“储蓄”未来“以丰补歉”的经营业绩。
3、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就要被摘牌、退市。该规定的本意是促进企业扭亏增盈、发展壮大。可在实际中,一些主营业务不景气的公司,在亏损年度为逃避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生死大劫”,就会通过会计估计变更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巨额减值准备在当期巨额冲回,以人为刻意调控利润赤字,缓解当年“燃眉之急”,求得一席喘息空间。
可见,个别企业的“内忧外患”是其操纵“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
4、恰当运用谨慎性原则,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操守、判断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既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不能等同于“低估资产或收益,高估负债或费用”,在实务中应合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