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一向以内容信息为核心,但技术是其体现价值的手段,技术决定了媒体的业务模式和传播渠道,媒体和技术一直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共舞。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渠道、介质和表现形式等不断多样化,因而出现“新媒体”或者是“全媒体”等概念,而其中的“新”或者“全”都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甚至是特指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旧有技术手段而言的。
随着新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壮大,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传统媒体寝食难安,决心要引入新技术进行武装改造,与之抗衡。但在沙场上相遇之时则发现,功夫不好使了,新武器好像不太听使唤?对手变了,怎么面对的是一些IT企业?规则变了,怎么计算收视率或者发行量的方式不一样?受众没了,原来的粉丝好像不是生活在这个空间里面。原来,新媒体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加上新技术这么简单,新媒体所处的生存空间截然不同,谋生方式也有所改变,传统媒体必须与新技术唇齿相依,并锻炼出新的谋生技能,才可与新媒体在同一空间中生存乃至击败对方。
传统媒体该如何与新技术结合共生死呢?传统媒体人如何与技术人员合作形成战斗力呢?这里提出两个因素,一个是技术本身的因素,另一个是技术团队的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
技术的因素
既然要引入新技术,就必须先了解技术本身的特性。对于媒体来讲,技术手段大致可分为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两类。
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具有难以模仿性、核心价值性和应用延展性等几个特性,研发门槛非常高,即便是在技术领域,每个行业的核心技术也只是掌握甚至垄断在国际上某几个龙头企业的手中,而对于媒体这一类型的机构或企业则是高不可攀的,传统媒体要介入核心技术的研发也是不现实的。
一些拥有核心技术的IT企业则利用其优势开拓媒体类的业务,开始向手无寸铁的传统媒体进攻了。例如谷歌就一直扬言用软件的人工智能进行新闻采编,完全取代人工的网络编辑。姑且不论现在用此方式产生的谷歌资讯频道的内容水平和人工采编的新闻网站相比孰优孰劣,光是这个概念就对传统媒体阵营产生极大的震慑。
传统媒体此时急需引入新技术应战。而媒体一直最关注且能够驾驭的,则是应用技术。
2.应用技术。对于媒体而言,应用层面的技术包括具体的表现形态、能实现的业务模式和能占领的传播渠道等。而基于其最擅长的盈利模式,传统媒体会惯性地围绕原有核心业务周边做文章,应用层面的技术给予传统媒体在传统业务基础上更多的发挥空间,例如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内容载体、新的业务模式以及新的传播渠道,带来更多的受众,最终产生更多的广告投放途径和方式,挖掘到更多的广告客户,达致盈利的目标。
团队的因素
要孕育自己的新媒体产业,还是得靠人。人与人之间要共同合作,除了共同的目标外还有两个基本要素,就是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共同的语言。
采编团队与技术团队是媒体的两个核心团队,因为各自的知识结构和追求有一定差异,要形成共同价值观与沟通语言则需要通过管理和沟通的艺术形成纽带,令两者和睦协作。而在传统媒体中,技术人员相对于采编人员处于弱势,甚少能够进入管理的决策阶层,所以向来有被冷落的感觉。
而这种状况到了传统媒体企图往新媒体转型之时,则出现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新媒体对于技术的依赖更高了,以致原有以采编为主导的决策阶层对于技术主导地位提升的局面显露出诸多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的角色也更多样化了,例如多媒体设计制作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传统写程序代码的技术人员存在差异,传统媒体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要驾驭他们,且建立共同的语言体系令这些角色协作完成新媒体产品,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问题上,技术团队应该将自己视为媒体从业人员,主动地与采编乃至经营团队进行沟通融合,并积极参与具体业务,所擅长的技术手段应以能否为新媒体业务服务作为优劣的衡量指标,绝不能形成唯技术而技术的坏习惯。因为技术团队是传统媒体迈向新媒体的保障,肩负体现媒体产品价值的重任,除了为新媒体业务提供实现保障外,还必须洞察最新的技术动向和发展趋势,为传统媒体人提供指引以及想象和创作的空间,以便将媒体产品的价值最大化;为经营团队提供更多的商业模式,以便将媒体产品的经营利润最大化。总而言之,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的生存空间,能否存活下来,就看技术团队这个武器灵不灵光了。
传统媒体的迷茫和优势
1.传统媒体的迷茫。尽管看似有路可走,但传统媒体总在技术面前显露出迷茫和胆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因为对技术领域的不了解。隔行如隔山,何谓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对于传统媒体的决策者来讲需时日进行理解,技术手段和人员技能乃至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对于媒体从业者是新的课题。因为不了解则不知道该如何投入资源,更不敢投入太多资源,而且在决策时显得相当不自信。
也是缘于不了解,导致很容易选择错误的竞争对手,选择错误的借鉴对象,或者是错误的目标参照物。例如惯性地将原有传统媒体领域的对手视为新媒体业务的对手,感觉有所超越而沾沾自喜;例如惯性地反复选择同行兄弟媒体作为新业务考察对象,结果越考察越有相依为命的感觉;又例如错误地将一些拥有核心技术的IT行业巨头视为目标参照物,因差距过大而严重打击自信。
另一个原因就是发展方向的考虑。以内容为王的媒体如果大量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会否令某个功能模块或者某子品牌机构转型为一家以技术为主导的IT公司?有没有必要这样做?有没有能力这样做?有没有决心这样做?对于传统媒体来讲这些都是疑问。
2.传统媒体的优势。摆在传统媒体面前与新技术结合的这一箩筐问题,似乎都在证明这场与新媒体的交战将以传统媒体败北告终,其实不然,传统媒体在此番较量中仍然具有优势。
传统媒体目前仍然在原有媒体生存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用担心被新媒体淘汰,有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用于支撑孕育新媒体业务,尽管步伐看似缓慢,尽管开始之初并不能抢占市场获得利润,但需要坚持,利用眼前的社会影响力积累人才,善用资源,与新媒体对手进行周旋,逐渐培育属于自己的新媒体产业。
尽管核心技术是传统媒体的短板,但掌握及发展应用技术已经有足够的空间令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得以生存。应用技术的特点是门槛不高,与业务结合得较紧密,开发周期短,回报较快。传统媒体应该自信而且义无反顾地占领日新月异的信息渠道和介质,例如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又例如车载或户外电子屏等公众媒体设施。基于这些开放式平台全力投入应用技术的开发,就足以和新媒体对手相抗衡,借助目前在内容品质上的优势以及发展新媒体领域的市场运营,还有机会将对手技术性击倒。
眼下流行的微博、SNS等互动平台,都属于应用技术范畴,成功与否完全在于产品的设计、与业务的结合以及如何投入运营,这些与技术门槛关系不大,也是传统媒体力所能及的。
结语
在新媒体的生存空间里,传统媒体所遇到的对手并不仅仅是一个媒体,很可能是一个兼具媒体功能的巨人,而自身则只是一个仅有媒体能力的矮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四两拨千斤地生存下来,灵活的身躯和多变的技能何其重要。此时,关于传统媒体能否顺利转型为“新媒体”或者“全媒体”,已经成了伪命题,因为转型是必须的,“新”和“全”是一定要达到的,无论过程多么艰难困苦。而在这个过程中将反复纠结的话题之一,则是传统媒体业务如何通过新技术进行蜕变。
眼下智能手机以及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上,大量出现传统媒体的身影,这正是进攻的号角;“全”的功能要通过技术的应用逐一实现,表现形式必须涵盖视、听、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沟通传播方式必须与时代接轨,纸媒办电台和电视台、开通微博和SNS社区等举动,也正是摆出进攻的态势。
转载自:《凤凰网》